高职智慧水务课程体系重构探究

2019-09-10 07:22邹劲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复合型

邹劲松

摘  要:为了破解高职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难题,拟构建满足智慧水务建设需要的任务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立体交叉课程体系。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维度重构,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A、水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开发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水务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創新四个层次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水务管理信息化;智慧水务;高职供给侧;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4-084-05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多年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并做出了显著贡献。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同质化、粗放式、低水平现象依然存在;而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式、高层次的教育供给不足,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1]。

当前,国内水利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水务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大致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在计算机专业增设水务管理信息化方向,第二类是在水务管理专业群针对各具体专业做信息化方向专业建设,第三类是水利大类做专业改革。三类情况的共性是没有由过去的“供给-需求”单向人才培养链条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动态调整链条转变,从而导致没有适时精准地对接产业链与专业链、人才链与岗位链的改革以推动智慧水务课程体系的重构。

与些同时,全国范围内无论是水利部机关及流域机构,还是各地智慧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下对智慧水务人才的渴求。据统计,2014 年底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为 3216 名,其数量在近几年间虽有所增长,但总量仍然不足,还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同时,有限的人员又主要分布在水利部机关和流域机构,占55%。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主要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数(占 24%)比中西部(占 21%)多[2-3]。

如何高效地培育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所适应的紧缺急需专业?如何重构智慧水务所匹配的水务管理信息化课程体系?如何培养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的高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高职学生?本文拟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实施基于智慧水务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任务式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水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最终达到破解高职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教学难题。

一、研究现状

(一)课程目标口惠而实不至

姜艳等[4]-[5]提出要培养高技能、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仅就其专业本身而言谈如何培养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而没有谈到如何进行多专业、多学科深度整合,进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未提及如何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闻捷宇[6]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懂计算机专业又有水利水电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从学科体系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向校企合作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育人模式转变,也没具体提出适应数字水务或智慧水务建设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未紧跟产业转型升级,供给结构不优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7]。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与时俱进地构建课程体系。换言之,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专业的生死存亡,它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由课程构成,而课程体系就是对专业下所有课程的排序,实践证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最为有效和成功的课程体系构建范式。国内大多数高职水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处于“只管埋头拉车,未抬头看路”的状态,课程体系的重构大多关注水利大类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未将水务管理专业与计算机、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和数学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上修修补补,其最终效果停留在水务自动化或数字水务等初级阶段[8-10]。而基于“云物移大智”①高新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智慧水务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延伸。

(三)课程内容滞后于智慧水务建设

目前,多数水利类高职的水务管理专业的信息化课程开设偏少,教材内容的信息化技术知识、技能集中在信息化应用的使用能力上,基本处于低级阶段。如没有利用EXCEL工具的数理统计函数对“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力计算技术”和“土力学”等课程中的公式进行计算,或用VBA宏②和基于.NET平台的OFFICE编程对常见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又或针对某单位或公司在智慧水务建设阶段,制作水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水务信息化项目规划书制作方面的能力培训,上述知识技能均未从相应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在目前大量水电工程建设设计阶段,课程内容中还未引进、学习、使用BIM③技术来提高设计效率、节省设计周期、增强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方和业主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能力[11-13]。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树立立体交叉的课程观

课程观指在某种课程理念指导下对课程的理解、认知、构成、编制、实施、评价和动态调整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4]。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单一、僵化,尤其在以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其课程观明显过时,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当下,高职院校的水务管理专业课程观与智慧水务建设格格不入,仅就水务管理专业本身谈水务管理和课程体系构建,而智慧水务要求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基本不涉及。课程观过时和课程体系设置滞后与智慧水务产业发展是其根本原因,因而产教融合下树立双培养主体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立体交叉新课程观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15]。

(二)构建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本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为课程体系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反映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预期成果。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课程目标是满足智慧水务建设要求,适应水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需要。

1.学生具备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水务管理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能够熟练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能够通过VSTO④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能够利用WCF⑤分布式服务编程技术开发服务端客户端应用软件,具备利用水务大数据技术实施数据的清洗、处理、分析、可视化等能力。

2.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度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两种教育资源,两个教学空间,校内外两种实习实训资源,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水务管理企业实际生产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方面尤其强化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较强的责任心、高度的敬业精神、富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最终在职业素养方面实现学生就业的零对接。

3.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水务管理信息化课程结构设置了水务管理和数据分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多门学科的交叉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创新元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法和技巧,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到水务管理企业一线去解决工程难题,为企业研发助阵、技改发力,逐步培养成智慧水务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中坚力量。

4.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智慧水务课程体系的重构,学生习得“有形”的知识、技能,而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洗礼的学生被赋予了人本的、内化的、个性的“无形”能力,籍此去驾驭不断变化的知识与技能,即通过这种“无形”的能力去应对新的“有形”[16],从而获得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教学的宗旨所在。这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水务专业的学生要培养自我选择、自我择业、创新创业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最终获得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确立交叉复合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比例,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课程体系包含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搭配等,反映了其秉持的课程观和践行的人才培养模式[17-18]。

水务管理信息化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水务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科交叉,培养扎根于水务管理专业背景下能运用数据库管理、动态网站维护开发、水务大数据分析、分布式服务编程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见图1所示。

该课程结构分为训练层、支撑层、能力层、应用层和效果层,其培养目标是服务于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为城镇供水、排水、防洪、污水处理等企业提供各级管理协同化、水务资源高效利用、水务业务智慧化处理和给用户提供24小时便捷化服务等功能。满足智慧水务功能的高职学生需具备水务工程施工、监理和设计的能力,水务工程管理、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水务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等能力。

(四)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重组创新课程内容

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智慧水务企业需求,由过去的“供给-需求”单向人才培养链条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动态调整链条转变。

水务管理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的课程上增加一部分计算机类课程,或删减一些水务管理专业课程来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而是根据智慧水务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首先,对传统的水务管理基础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水力学、工程力学、城市水文学整合为“综合水务基础信息化”,将城市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务工程施工与管理整合为“水务工程综合信息化”,将招投标管理、环境与管理法规整合為“招投标与环境管理法规”。其次,对上述课程整合的同时,对其课程中涉及到的力学计算等知识点进行“信息化改造”,即插入相应的EXCEL函数计算或VSTO编程能力训练,从专业基础课开始进行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同时对如造价员、施工员、水文资料员、监理员、制图员、安全员等岗位进行高级办公化能力、CAD制图等专项高强度训练。第三,针对水处理信息工程师、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水务技术经理、环境评价等岗位进行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Jquery、WCF分布式服务和VSTO编程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级开设了水务管理信息化专业,经过四届学生的培养,已经初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其本质是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下,践行行业企业需求导向的任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传统水务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交叉融合与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注释:

①云物移大智: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

②VBA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宏,是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是微软开发出来在其桌面应用程序中执行通用的自动化(OLE)任务的编程语言。

③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称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

④VSTO(Visual Studio Tools for Office)是VBA的替代,使得开发Office应用程序更加简单,并且用VSTO来开发office应用程序可以使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中的众多功能和CLR提供的内存管理,垃圾回收等功能。

⑤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是由微软开发的一系列支持数据通信的应用程序框架,可以翻译为Windows 通讯开发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海.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98-101.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 年度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7-8.

[3]蔡阳.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水利信息化,2016(1):1-5.

[4]孙楠,刘东,刘嫄春.水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90-92.

[5]姜艳龚文峰,王笑峰. 水利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46-148.

[6]闻捷宇.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江西省南昌市)[D].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13:15-17.

[7]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8]景秀眉.行校企深度融合下的水利信息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0.

[9]陈惠影.面向水利信息化的高职人才需求与培养[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18-20.

[10]田秀梅.软件工程(水利信息化方向)专业建设的探索[J].才智,2011(34):281.

[11]朱一佳.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以水利类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12):16-19.

[12]李娟.湖南省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4,(32):6-8.

[13]刘纯义,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9,(33): 39-41+45.

[14] 虞丽娟.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 (Z3):25-27.

[15]于学强,吴芝君,张子成.学科交融背景下的高校党史内容更新机制刍议[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29(1):76-81.

[1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17]曹将栋,徐丹.面向“中国制造2025”构建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 (2): 59-61.

[18]百度百科.课程结构[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7%BB%93%E6%9E%84/8025623?fr=aladdin/2018-05-10.

猜你喜欢
复合型
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正当性基础
完善我国法学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对策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高师复合型创新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日语教育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基于需求分析的地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