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新华网播发了记者翟永冠采写的“天津中德: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一文。文章说,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星空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一颗耀眼的星:它是职业院校中的“佼佼者”,起源于中国和德国、中国和西班牙、中国和日本三个国家间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三十多年来培育出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奋斗在生产一线,成长为技术骨干、大国工匠,为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是职业教育改革攻坚的“先行者”,作为我国首所应用技术大学,中德大学在我国率先实现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硕士的贯通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实施国际合作、推进创新创业,中德大学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新模式。随着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改革文件,职业教育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记者走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追踪这所学校改革攻坚的历程,探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立德树人,培养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015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首所应用技术大学后,中德大学就对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展开系统探索。“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说,“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政策精神,提出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诚实守信、理性平和’的‘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大国工匠’,培养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政治是中德大学的学生首先必须要学好的第一门课。为此,中德大学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传统专业教师侧重“授业和解惑”转变为注重“传道”为先,并且把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抓实支部是中德大学做好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中德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专业設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迫切需要实施改革攻坚,加快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中德大学是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先行者:建设我国首所应用技术大学、实现职业教育领域中、高、本、硕贯通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平台。2017年以来,中德大学瞄准高端产业需求,牵手一流大学,依托一流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协同中心天津中德基地、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智能化生产线教学示范创新中心、加工工艺规划和数控技术平台、柔性线集成技术平台、MES系统技术综合应用平台、航空航天材料先进加工工艺中西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政产学研资用”六元协同的双创平台,积极探索多元育人新机制,服务企业人才培养培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目前,应用技术双创平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初现规模。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实现核心科技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企业孵化和产业发展上,实现从高端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到高级技工的有效分工和协调培养。服务大局,紧跟国家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离产业最近,离民生最近,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增加学生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是振兴民族的“助推器”,是改变劳动者命运的“直通车”。张兴会说,中德大学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担当,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对贵州毕节、新疆和田等地开展职业教育帮扶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帮助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发展、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助力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在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由学校承担建设的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在柬埔寨金边落成,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将促进澜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给周边国家带来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福祉。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探索,帮助河北承德市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增加在河北的招生名额,加强与河北人才部门的合作,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助推河北省多个地区经济发展。
(来源:新华网,201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