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润
摘 要: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启发学生思维以及培育学生文学素养等作用。国学经典作为我国历史发展、沉淀的智慧结晶,其在教育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推行的初中素质教育政策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流程中,应重视与结合国学经典的思想性、文学性等方面,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实现更好的全面教育。
关键词:国学经典;初中语文;教学
引言:
国学经典在形式上包括古诗、词、文言文、小说以及戏剧等,内容方面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比如说理、情感表达讽刺社会现象等。国学经典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位文学形式的讲解,还应注重思想性的发掘,由此使学生在国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视角实现思想感悟。
一、初中语文弘扬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
(一)丰富语文教学知识文化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体系较为丰富,如散文《我的信念》(玛丽·居里)、《风筝》(鲁迅)、散文诗《海燕》(高尔基)和古体诗《木兰辞》等。随着2019年初中语文改革的实施,中考考核的内容在设置上体现为古诗词增多,或将演变成核心内容。此外,在课文内容的变动上,白话文减少以及课文深度增加已成为一定趋势。对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需重视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同时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国学经典的理论领悟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能够深化思想内容教育
国学经典一方面属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属于文学艺术的高度总结。如学生在表达寂寞、凄凉等心情状态时,若以直白的语言进行描述则容易使文章在表达与叙述上缺乏文学性。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学生可应用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进行描述,从文学形式上不仅赋予了文学性,同时还赋予了语句、文章内容的思想性。可见,国学经典融入学生教学中还可在语言表述能力上进行改善与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案
(一)重视教材内容蕴含的国学经典素材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其国学内容在类型、文学形态等方面上具有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元曲等内容。各种题材之间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如《范进中举》属于白话写作,在内容以及表达思想上偏向于社会现象的批判。而《孙权劝学》则属于议论文,在内容上多以明理、劝解为主。在多种文学形式的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正式投入教学前重视国学文化形式及其思想内涵。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教材内容性质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既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又可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良好的形成思想感悟以及内容积累等。
(二)拓展国学经典教学模式
以往的国学经典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通过板书或纯理论教学形式进行。该过程不仅缺乏有效的思想渗透、文学素养涵养,还使教学过程缺乏思维上的启发。对此,教师在国学经典的讲述中,应结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式,使国学经典可以通过现代化视角使学生更好进行理解与吸收。
比如:教师在《出师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视角进行内容的背景渲染,使学生在文章内容學习中可以结合三国末期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等。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句式翻译的讲解以外,还因结合作者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进行理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加强国学经典的思想渗透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相互结合可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通过文学修养的培育,使其在国学文化、现代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上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国学经典融入教学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渗透以外,还可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进行培养。如国学经典中的古诗词文化,其在内容上不仅抒发作者忧国忧民、情感变化的特点,且在语言的应用上具有艺术美感。比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挖掘文章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思想特性、学习情况等方面开展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由此使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在品格、思想上实现新层次的提升。如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的形式,使学生结合内容进行品格、素养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思考,进而在思想引导以及原文解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领悟文章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国学经典的内容表达、思想特点以及文学形式等,并在整体教学情况研究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旨在促进国学经典可以更好地融进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此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教育、品格教育以及文学素养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石文东.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存阅刊,2017(22).
[2]伍厚明.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