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研 精雕成器

2019-09-10 07:22陈美丹
关键词:微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

陈美丹

摘要:教研工作博大精深,但目前固有的教研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丰而不富,多而不专;教师多为身在而心不入,主动性不强。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教研活动精细化,深入教师队伍,形成团队,开展区域性的“微格”教研,使教师由被动地参与变为主动地投入,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与提升,本文对如何开展“微格”教研的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论述,着重就“微格”教研中创建团队形成协作的教研氛围、精选主题呈现多方位的教研视角、雕琢细节展现新颖的教研方法、整合亮点生成精彩的教研成果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微格”教研 心理健康教育 教研活动有效性

教研员有个重要的职责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如很多人对教研员的定义是“教师的教师”。那么,如何体现教研员的工作价值,引领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成长呢?“教研员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在于追求什么显性的目标,获得多少研究成果,也不是‘给教师多少理论或方法’,而是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与研究的氛围,搭建一个促进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形成自由言谈、自主发展的科研文化,从而提高区域教科研的质量,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朱志平博士对教研员工作方向的诠释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如何让教研活动更深人人心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微格”教研是“微格教学”的应用和发展。“微”指局部,本文所指的“微”含有小团队开展深入教研活动的意思; “格”指录像定格。“微格”教研是用摄像机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音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它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分析和研究。 “微格”教研对传统的教研方式进行了某个镜头的特写,将教研活动进行精雕细琢,让教师在磨炼中成长、成器。

一、创建团队,形成协作的教研氛围

目前,笔者所在区域的心理专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在校本教研组活动中教师不能得到很好的打磨,专业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机会不多。而传统的教研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有它的“痼疾”。正如有专业人士对教研员“采用的指导方式”和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教研员“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改进”和“组织专家对教学问题的多方会诊”是教师在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中最渴望和需求的。笔者也对所在市(县级市)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关于对教研活动效果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基本上一致,尤其是承担执教研讨课的教师,因为有了“靠山”,有了“助手”,对执教研讨课不再恐惧和退缩,反而有了更足的底气,有团队的感觉。

教师的强烈需求正是对教研员提出了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使得他们在专业成长上得到发展,并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由此,在教研实践中,可按教师意愿组队,形成至少3人一组(含小、初、高)的基础小团队。除此之外,根据教师意愿可加人多个小团队。如此,让中小学各阶段教师的教学研讨更具延展性,突破了只研讨本学段的局囿。同时跨团队又可以和不同学段教师交流。教研员分属于各个小团队。

“微格”教研中,教研员作为各小团队的一员,不再是单向地向教师传递知识或某种教学技能,而是教师根据教研活动的目标取向和外在信息,借助自己的背景和知识在团队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主动构建,形成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和意义。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主动进行交流,创设教研活动温馨的氛围。这样,在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时,以小团队充分的交流作为基础,教研活动方能深入,使教师带着思考而来,载着收获而归,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二、精选主题,呈现多方位的教研视角

以教师成长需求为切入点,以课例为载体深入课堂。“课例”立足于真实的课堂,针对教师关心的问题,将理论思想置于鲜活的教学之中;围绕课例的研讨,如临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教与学。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没有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它依托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课堂教学。“一穷二白”的基础加五花八门的参考材料,有些老师无所适从。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没有限定反而给老师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在参照上级指定辅导书的基础上设定适合教师所在学校学生的具体辅导内容。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不同学段对相同辅导主题的延伸性研讨,和同学段不同辅导主题教学研讨以及同课异构等,教师自愿组成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均进行“微格”教学研究。

以课例为载体深入课堂,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去做一件事情,能发挥各白的特长,贡献双方不同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能讲也讲得出;教研员基于对心育的理解,和教师共同切磋、探讨,其最终目的是实践层面上的改进与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以课例为载体深入课堂,需要共同对辅导理念学习;共同确定研究主题,提出教学设计的思路;共同评点磨课过程中的得失。

例如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课中的自我开放”课题研究为依托,设定以“自我意识”辅导为研究主题,对同样的对象进行五个课时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跟踪研究:

1.教师的“自我开放”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共情与信任的过程,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像朋友般地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若一方抱着很高的期望,另一方却关起心灵的大门,课堂教学便无法进行。 “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学生的共情,以增进师生双方间的信任;可以缓和学生的防御性态度,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得到积极的启示。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真诚和坦率,才能产生心理安全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自由畅谈感受,积极参与活动,并从中获取成长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据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

A.课堂上教师自我开放的时机

B.课堂上教师自我开放的内容

C.课堂上教师自我开放的深度

D.教师辅导技术的运用是否得当

2.营造“自我开放”的课堂氛围

自我开放需要安全的心理氛围、温馨的客观环境。因此,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心灵的开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与基础。根据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A.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室布置

B.课堂中和谐氛围的营造:教师对学生的全然接纳、课堂的热身活动、教学手段

3.提高学生的“自我开放”度

诺丁斯认为,学校是学生检验人性核心价值的地方。当前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学习应是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这样,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唯有如此,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建构,形成良好的个性。根据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A.加强倾听,整体提高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敢于表达感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B.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C.真诚的态度是自我开放的基础

D.从学生实际需要和知识储备上进行教学设计

4.评估和总结

A.每堂课后让学生填写反馈表,填写活动课后学生满意度评量表,活动后教师自评

B.进行问卷、访谈了解学生的收获

C.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回馈

D.利用《自我意识》测试进行评估,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完成《学生行为改变问卷》,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效和学生“自我开放”提高的情况作出总结。

因为有了具体的考量指标,在教师日常教学反思中就有了明确的指定细目,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了可参照的指向。

三、雕琢细节,展现新颖的教研方法

“微格”教研中,通过录像的定格镜头和过程的回放,有利于评课时有音像的依据。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培训中,通过录像回放,让教师感受到自己教学中错位的地方。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缘分天空——我能交往不起哄》的过程中,其教学意图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交往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因为男生和女生友好交往就起哄。在课堂中,当教师提问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有什么意见时,很多学生表达了对异性同学的不满,并没有转到教师预设的方向。于是教师就急刹车,硬把话题引到“起哄”上去。当学生回答教师“假如有同学对你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起哄时,你会怎么应对”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说,我会以暴制暴。执教教师马上回应: “这怎么行?这样做是不对的……”有些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是本能的反应,更多的是在德育层面上的,也是我们教师惯用的教育方法的体现,在没有录像回放点评时就难以抓住这些瞬间的镜头。

“微格”教研中,需要不断地磨课。一遍遍地播放课堂录像,让教师在改进教学细节上有了鲜明的对比。例如,上文提到的教师在执教《缘分天空——我能交往不起哄》的第二次上课时,教师言语中透露的自信的气场直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门见山地将方向引导到预设的话题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切合了主题,良好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微格”教研中,课堂教学的回放让教师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教学全貌。例如在一位对心理学有较深研究的教师执教《考试是咋回事》的教学中,教师的投入度可谓达到了忘我境界,带领着学生展现“心理剧”,用肢体语言告诉学生面对考试该怎么做。整堂课学生的笑声不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可能执教教师的自我感觉非常好,但当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反应时,也不禁愕然,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少了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像赶着鸭子上架的教学模式,离心育活动课的教学理念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

另外,对教师微表情的研究也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内心的反应,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显现出来。如可以选择不苟言笑与面带微笑的教师,学生很大程度上会倾向于后者。教师常态的表情容易让人察觉,有的教师在课堂开始是面带微笑,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言语会有否定、厌恶等情绪的无意识的表情流露,而教师本人却没有意识到,录像中定格呈现就显得非常清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在价值观方面是保持中立的,因此,敏感的学生会捕捉教师的微反应,为了投好于教师而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这正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所要克服的。曾有一位高中女教师,在给高一学生上关于异性交往的课时,有学生对在高中交女朋友持肯定態度。学生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对这点,教师马上干预,特别是她双眉一皱,身体后倾、一脸鄙夷与惊奇。学生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还未吐露的内情被打压回去了。接下来,所有学生的回答似乎是预设好的,都非常符合教师的正统观点。这样,课堂的效用就大大地被打压了。而课堂中教师瞬间的表情在传统的教师教学反思中是无法凸显的,而在“微格”教研中,它却独具优势。

四、整合亮点,生成精彩的教研成果

心育活动课之所以这么吸引学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课堂的教学主题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从学生中来又能回到学生中去。抓住活动中学生的兴奋点,使得学生的回应常能“灵光”闪现,教师用接纳的心跟随学生,即时回应,对学生的接纳与包容以及课堂节奏感的把握预设于学生,生成于学生,所以课堂亮点纷呈,而这也是对教师辅导智慧的挑战。许多试教的过程中,有一些片段特别精彩,但由于之前没有录像,所以只能转述而不能再现。通过录像剪辑,我们可以将精彩片段留存,编辑整合,在教研过程中让教师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更好地开展心育活动课。

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在热身阶段活动时以魔术式的表演展开,吸引了全体学生;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时用“魔法学校”配合的手势语的表达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在回应问题时用肢体语言与机智的过渡语;等等,都让人唏嘘与惊叹。出彩的瞬间叠加起来,就会汇成精彩的影集。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创新,将百家之长糅合成有效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质量的各种有利因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微格”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让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更贴心、更丰富、更实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新时期教研员工作价值再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0( 06).

[2]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分析[J]人民教育,2008( 19).

[3]朱志平.从学科指导到课程领导——教研员工作方式研究[J].人民教育,2009( 11).

[4]王培峰.教研员职能转变的定位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 02).

[5]刘懿.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1( 06).

猜你喜欢
微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
基于分布云和Logistic方法的微格录播系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