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菁
摘 要: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内涵发展,内涵建设的出发点是“人的培养”,而目标则是学校育人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自觉。德育既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又是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建设文化特色,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德育成效,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基于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设下的德育实践创新必然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命题。学校德育应该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体现办学意志,反映学校文化,彰显价值取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海洋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海洋,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开发热潮持续升温,下海行业、部门、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用海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统筹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海洋新时代,只有让广大的青少年接近海洋、认识海洋,才能把握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为人类造福。要想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再铸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辉煌,使中国成为 21 世纪的海洋强国,我们必须从现在抓起,从娃娃抓起,全面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逐步树立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增强他们的蓝色国土观念和捍卫海洋权益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一、闽南海洋文化特征
(一)濒海而生
闽南地区原是闽越祖族生活的临海区域,后经由中原移民的不断融入和南迁,繁衍发展而成。从地理环境上看,闽南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濒海地区,是晋江、九龙江的出海口,面对台湾海峡这一沟通北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黄金海道,北上可抵日韩,南下直达东南亚诸国。因此,虽然中原移民的涌进引入了中原地区的农作生产习惯,但由于闽南地区背山面海,长期受到海洋文明的滋润和熏陶,其海洋文化的一些特征仍十分明显。闽南人民在与风浪的搏击中,在与时运的抗衡中,充分利用濒海的地理特征,谋生存,求发展。据明代万历《泉州府志》云:“濒海之民,多以鱼盐为业,而射赢牟息,转贡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舻疾榜击沐,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
(二)信奉海神妈祖
闽南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抬升,地形总的来说是西北多山地,东南多平原和丘陵,山地多平地少是其一大特色。这使闽南大面积地发展传统种植农业受到限制,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正所谓“闽地瘠民贫,生计半资于海,漳泉尤甚。故扬帆蔽海,上及浙直,下及两粤,贸迁化居,惟海是藉。”独特的地缘特色和环境约束,再加上当时寸土寸金的田地资源多为士大夫和权贵所有,使得一部分闽南人不得不放弃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的生存模式,而转向“以海为田、漁盐商航”的海上作业活动以维持日常生计。但是,由于旧时的航海气象知识并不发达,捕鱼作业的设施也不甚完善,因此,在同大海的生死搏斗中,渔民对海神——妈祖十分崇拜,希冀获得海神的庇佑。海神妈祖亦称天上圣母,原名林默,据说是五代闽都巡检林愿的六女儿,相传她逝世后经常保护过往的船只,救助海难,因此渔民视为海神,尊称为妈祖。闽南人信奉妈祖,认为妈祖可以保佑渔民海上作业平安顺利,满载归来。
二、海洋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家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具有针对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动力,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素质教育。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文化蕴涵丰富、宽博广远,以海洋文化为依托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贯通的自然知识、习俗语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和其他诸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海洋文化研究为载体,通过个性化特色教育,为学校的教育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质量、师资水平,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并从中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家乡的情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海洋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实践
作为海洋文化主要内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着众多能支撑人成长的重要观念,非常利于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郑和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光”。而学校弘扬海洋文化,就是要将“海洋人文精神”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在管理中践行,在器物中彰显,在行动中落实,使之与学校德育及管理有机融合,助推学校成人成事。学校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办学行动思想引领,围绕“成人、求知、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辅助,设计实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驾”,通过科研支撑,不断突破创新,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具体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海洋文化标识、文化墙廊及热带鱼校园观养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实践,包括读书节、海洋日等节日活动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层年段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后两方面工作均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基础型课程则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应,促进学科德育,共同落实海洋文化教育。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德育实践密不可分,需要学校教育行动的持续价值指向及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概括提炼出具有“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宽广气度的开放性,协作、互助、奉献思想的合作性,挑战、创新、创业精神的开拓性,自信、乐观、积极品质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作为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其渗透在教学、德育及学校管理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成人奠基,为学校的发展铸魂。
四、结束语
世纪更新,击水弄潮,唯知海者识时,航海者通变,涉海者多谋。海洋兴、海洋强、海洋安、海洋和,都有赖于海洋知识教育的普及,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怀抱着对海洋意识教育的执着,长期坚持,一代一代往下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伶俐. 航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海洋文化价值培育[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12):259-260.
[2]林允艳. 植根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18(13):22-24+28.
[3]季惠红. 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J]. 基础教育参考,2017(0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