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娜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个国家与民族重要的文明标志,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对道德与法治的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尤为重视道德法治建设,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制定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型社会的伟大战略。尽管党和政府下定决心,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还是存在违反道德与法律要求的问题,对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一定影响。如今,仅仅拥有优异成绩的人才无法得到知名企业的认可,它们更加看重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三观以及道德素质。这便要求法制教师思考如何更新现有的教学手段,将完善的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进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学事业,以教育促成长,为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经验,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则能有效激发起学习兴趣,进而掌握世界变化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道德品格。这也是适应当前教育以及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我国的人才储备以及核心竞争力。由此,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做出如下探讨。
一、学科主题整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现不仅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观念,同时促使学生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这并非仅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所决定,同时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而决定的。所以教师授课阶段,因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地感知教学内容,同时制定相应的计划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这也就要求教师了解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而打造主体教学,构建“大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教师教导学生爱护校园环境时,能够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而给予学生大致的印象,学生在校园运动场所可以使用各类体育用品并开展不同的活动以亲身感受环境。参观教学楼时,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教学环境的特征,从中发现各自的差异。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的环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产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余时间自行开展校园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德育目标引领生活
德育目标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才更具有意义,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具体而又丰富的道德规范。德育应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才更就有真实的感情,才能让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要以生活为导向建设课堂,教师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适宜的教学资源和主题。教材中某些内容的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门槛。特别是当一些学生对背景知识不熟悉时,学生学习会更困难。对于这样的知识领域,教师应善于灵活解决困难。学生可以普遍熟悉教科书的知识。如果他们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他们可以被翻译成熟悉的生活主题。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缩小学生和他们学到的东西之间的差距,并建立一个更高效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课本的内容。当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部分或内容时,必须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快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综合有效性。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构建符合自身状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通过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八荣八耻”。切记德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要让德育落地,必须做到“真”“小”“实”。只有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才能让德育目标真切可行,才能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三、鼓励体验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至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备不同的认知观念,但是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体验式教学法来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师教授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时,便能够开展需要学生相互合作的游戏促使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第一,教师应将游戏规则清楚地传达给班级学生,要求学生以两人为小组规格并排站立,同时要求相邻学生的左右脚相互捆绑,进而打造成“两人三足”的游戏模式。此外,教师必须灌输遵守指令的思想,强调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不允许提前出发,最后通过到达时间判断哪组获得胜利。第二,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给予每位学生谈论游戏感受的时间,使其将内心想法展现给他人,同时邀请获胜者发表获奖感言,也能够鼓励未能得奖的学生说出自身的缺陷,以便与他人共同分享,鼓励学生加强互动沟通。第三,教师可以鼓励未能得奖的学生再次竞争,使其找回尊严,改正原先的错误,提升自信息。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有所差异,体验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内容,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意识,例如:互帮互助、团结一致、遵守规定等,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