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烨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并创新阅读教学的形式,尽可能地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给他们创设丰富的、生动欢悦的情境,逐渐丰富内心的体验,给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渐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和深层情感,有效的增强小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逐步培养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阅读素养。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有效对策
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死板专制的教学模式,课上的阅读活动过于单一化,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朗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阻碍了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充分地研读语文教材文本,在准确把握当堂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欢快的阅读情境,以丰富小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一、设计有感染力的课堂导入,初步提升学生阅读课文热情
导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省略的首要任务,有效的、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導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同时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一定的刺激,使其自觉地调整自己原本散漫的状态,推动学生迅速地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设计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充分地使他们对文本内容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充满激情,从而带着兴致勃勃的状态对课文展开后续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设计了如下导入。师:“大家听说过地球上亿万年前存在的庞然大物恐龙吗?现在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关于恐龙的视频。”教师向学生播放《侏罗纪公园》,给学生的视觉制造了较大的冲击,让学生对恐龙这种生物产生较大的好奇,纷纷表示惊叹。生一:“原来还有恐龙是吃树叶的!”生二:“恐龙不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吗?它怎么会飞到天上去呢?”……有许多学生表示惊叹和自己的疑问,初步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热情。
二、针对文本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增强文本感悟力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环节,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小学生阅读思维的有效发展,有效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和质疑,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对具体情节展开思考,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为此,教师一定要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对问题展开相应的思考,使其逐渐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思想,从而才能通过两个或多个问题,将全文串联起来。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雨来是谁,为什么叫他英雄?(2)文章里发生了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叙述的呢?”教师针对文本设计了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生一:“雨来是芦花村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因为在抗战时期帮助人们打掩护、站岗放哨,英勇地与敌人斗争。”生二:“文章里发生了雨来与敌人如何英勇斗争的事情,他绝不说出李大叔在哪。”……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了他们的文本感悟能力。
三、注重营造特定的阅读氛围,丰富阅读体验升华阅读情感
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内心体验的重视,在课堂上主动为他们营造特定的、欢悦灵动的阅读氛围,以此来丰富他们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活动的乐趣所在,从而转变对阅读活动的态度,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知识。为此,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与课文意境相切合的阅读氛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让他们感觉整个阅读过程是令人愉快的,从而增强他们的个人体验,使其受到文本情感的感染,逐步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初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塞下曲》时,营造了如下氛围。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将士,你想要对将军说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将学生引入故事中的意境中,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呼呼风声的音乐。生:“将军您果真力大无穷、智勇双全,我很敬佩像您一样的将军……”当学生对将军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教师进一步点拨:“此时此刻,你对李广将军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诗,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学生再次品读古诗,他们的内心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严格遵循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原有的阅读基础和水平以及对课堂情境的喜爱程度,注重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进一步体悟文本的内涵,受到高尚情感的渲染,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有利于升华小学生的阅读情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吴佳欣,韩振华.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才智,2019(29):22.
[2]周樱蓉.提升小学语文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