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平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核心素养的学习之后,结合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的收获。着重从写字、读书和作文三方面阐述了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操作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读书;作文教学
从教十多年来,上了多少节课已然记不清楚了,但是每上完公开课或者是要去上优质课的老师借用班级磨课,而后重新再上一遍的场景却历历在目。为什么看上去准备如此精心,气氛如此活跃的课堂却难安一颗老师担忧的心?课堂有多少花边儿可以剔除,最近两年来,笔者在摸索中踯躅前行……
记得两年前,一次家长会后,一家长很困惑地和笔者说:“老师,我就不明白,语文无非读书、写字两事儿,咋我孩子就是弄不好?”这一语让笔者如醍醐灌顶,是啊,不过读书、写字而已。笔者在进行课前备课的时候,有多少时候已经把这个初衷抛于脑后,纠结于课文中的繁文缛节,还经常自以为是的把一篇美文解剖的体无完肤,然后还煞有介事地让学生抓关键词、品析妙句。当自我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节没有走出来,学生还满脑子浆糊时,又开始点兵点将地来提问了。反思看似繁花似锦的课堂,笔者不禁触目惊心。于是,笔者开始学会放手,学会回归最初的本真。
一、紧抓练字不放松
笔者的字,一直是短板儿,虽然毕业之后有意进行练过,但是积习难改,一时半刻很难有大的进步,虽然没有习字成功的经验可以传授,但是却有失败沉痛的案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笔者于是要求学生每周在学校安排的习字时间,绝对要静下心来、注意力集中地认真先看一帆老师的示范,然后再动笔。在十五分钟内不强调写字的数量,在乎的仅仅是质量。作为语文老师,此时不过是一个课堂的调控者,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以后,几乎不用老师的督促,竟然慢慢很享受这中午安静的十五分钟时光,而笔者也有了時间和学生一起同步练习,现在,那样的课堂,笔者和他们不过是同学而已。
虽然高年级课文后面的生字不少,可是笔者从来没有要求他们回家抄写过生字词,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家长都有所怀疑,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生字,而且书写水平明显提高以后,便不再有异议。笔者尽量做到一周三次当堂听写,在听写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坐姿和握笔,随时提醒。在听写完毕后,让他们同桌对着课本互改,然后逐一面批。因为要自己亲自送给老师批改,对于学生小小的自尊来说,当然渴望展示最好的一面,而长此以往,只要落笔就知道要写端正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
二、读“我”所读
这里写的“我”,并不是指老师本人,而是指学生自己。对于课本这个公共读本,除非要背诵的之外,一般在课前读三遍以上,笔者相信大部分学生在课上基本上就能进行一番展示了。笔者和学生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文课堂是同学们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大家去发现问题,而终究提出独特就见解的在于自己。老师的问题精心而不庞杂,但是绝对不会是一猜即中,也绝不会辜负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因为不是老师的讲解,而能巧妙课堂地提问,那种自豪感所带来的学习动力,真的是不可小觑,也因此,每堂语文课前,学生做的预习工作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总不忘和学生推荐书目。可是回想我们小时候课外书贫乏的时代,笔者当时读的课外书仅仅是比自己大五周岁的姐姐的语文课本,如果就其知识内容来说未必多丰富,但是就笔者来说,却让笔者爱上了文字。笔者对班上的学生读书的要求也很简单,凡是有正确的文字,不包含不健康的内容的读物,都值得提倡。笔者相信一个对文字有着敏锐感受力的人一定会爱上阅读。在每天的语文课之前,笔者都安排了三分钟的“视野播报”时间,内容庞杂,不一而同,学生却执行地有声有色。
三、“我”手写“我”心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们的死穴。平时课堂哪怕你妙语连珠,讲得活色生香,只要一提起动手自己创作大多数孩子无不抓耳挠腮,做愁苦状。究其原因也并不是江郎才尽,只是有些作文题目离大家确实有些遥远,让大家无话可写,无情可表。于是自由周记和实践周记,便是笔者每周的作业自助餐。
如上周末,笔者布置的周末实践日记是让学生回家做一件让家长感到意外的事儿或者说一句令家长非常意外的话,然后写出事情的过程,题目自拟。最后交上来的作文无不让笔者刮目相看。每个学生竭尽写作之能事,尽量想把自己真实的事情过程还原。也无意中发现自己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两千字。为了怕老师看不明白,还尽量地修改,把最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呈现。这不就是我们在课堂上一遍遍要求的最简单,学生却貌似无法企及的高度吗?当学生在这样的一次次周记中,增强了写作信心,我们又何须担心她惧怕写作呢?
回想这一路走来,如果说有收获,那就是一直在行走,行走的过程中有学生的陪伴,有家长们的期盼,作为教师,稍许的反思作用于实践或许会繁花尽落,但也许留下一片蓝天,回归语文本真,简简单单教语文,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