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道德教育呢?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就立德树人需要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做一下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还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利用好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我们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如果學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五、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关于积极进取的人生题材,语文老师理应重视它的作用。《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这让所有的学生都震撼了,同时思考保尔站在烈士墓前思索人生意义的那段话,从而激励他们树立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语文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我从教以来,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第三、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教《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课文时,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结合本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操。每当看到学生慷慨激昂地背诵岳飞的《满江红》、声情并茂地背诵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若有所思地背诵文天祥的的《过零丁洋》、神采飞扬地背诵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时,我由衷感到高兴,因为学生明白了要心怀祖国,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总之,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锤炼学生的品格,培养新时代的国家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