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伟
摘 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苦于缺乏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率、教学质量难以向上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的学科特点即是知识的抽象性与逻辑的缜密性,对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大部分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问题的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受到了数学学科特点的影响,却忽略了抽象与缜密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进一步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消磨殆尽,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呢?
一、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必须要慎之又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向学生开展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地学到知识,但学到并不能与学会画上等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模仿教师解决相应的问题,但一旦学生离开教师,便不会学习,甚至很快就会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忘掉,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趣味性更强,更注重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在执教“圆的面积公式”相关内容时,“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几何画板”这一教学软件,将圆形分为若干等分,并将这些圆形进行拼接,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了圆形中的那一部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推理,更加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改革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当前阶段,素质教育的口号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愈发响亮。但仍有部分教师仍然深受“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课堂当中以“绝对权威”的身份自居,并将教师自身视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唯一输出点,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过程与知识发现过程,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能够发挥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包办一切”,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进一步加剧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下降。鉴于此,教师应当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的调整,走出这一教育的怪圈,引导学生回到课堂主体地位中。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吸收过程,更是一个动手的过程。而带领学生动手,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去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除此之外,通过“生本课堂”教学观念的指引,学生能够重新回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中,并能够在主体地位上充分的发挥功效,数学课堂教学会随之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受到此影响,同样能够出现上升趋势。不仅如此,学生回到课堂主体地位当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会更加愿意主动思考,以思促学,逐渐形成思维与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注重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需求量越来越大,很显然,仅仅靠教材中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与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不光要教好数学,更要适当为学生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有趣的课外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拓展“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相关内容,首先,给出“七桥问题”的示意圖,让学生试着去找到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走过每一座桥的方案。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发现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也就是不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走过每一座桥。此时,教师便可向学生引出能够“一笔画出”图形的条件。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外知识,更会被课外知识的趣味性深深吸引,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展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面,要慎之又慎,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并借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延伸,满足学生日益增大的知识需求,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更加高效,并促使学生爱上数学,并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李亮.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9(35):66.
[2]李彩霞.探讨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