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鸽
摘 要:走班制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思维,是基于高考改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基于学习需求和目标选择班级,使得教学过程更符合学情,体现了走班制的教学价值。本文简单概述了走班制的内容与优势,并且就该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实践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化学;走班制;策略
引言:
新高考改革对于各科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化学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学生们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踐行走班制的模式能够将学习的自主性交还给学生,避免了教与学之间的不对称,符合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与目标,使得化学教学关照到整体学生的发展,也符合新高考改革的模式。
一、“走班制”概述
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路径,在班级和教师固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能力与需求选择班级,各班级的授课在内容、作业和测评方面有所差异,在流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适宜自己的学习节奏。这样的走班制必须基于课程的灵活设计和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在授课与管理方面也要更加开放,始终围绕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教学。由于走班制考虑了学生的自主意愿与学情,所以在知识积累与素养提升方面都很有益处。
化学知识的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很多微观性的复杂知识,开展走班制教学,学生能选择适宜的授课内容和节奏,而且接触到的交际范围有所扩展,有很大的教学优势。但也面临课程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困境。
二、“走班制”的应用
(一)优化教学目标
目标是对于教学方法与过程有指导意义,在设定走班制的教学目标时,仍旧要顾及到学生学情和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多维度的目标设定,避免单纯以知识能力为授课目标,也要将化学素养的发展内化到教学目标中。另外,由于教学过程要面临学生的流动性,为了防止教学目标的频繁变动,在目标设定阶段就要与其他班级教师做好协调,从整体上把控各个班级的授课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由班级教师自由确定具体细化的目标,这样能够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相互结合,确保走班制的教学成效。在确定各班的教学总目标之后,也要向学生明晰基本的教学目标、内容、规划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与目标确定适宜的班级,保障各班化学授课的成效。
(二)创新管理机制
在新模式中,师生间并非持久的教学关系,管理不当会导致翘课问题,也会增加教学的困难,所以走班制虽然具有自由行,但必须建立界限内的自由,让学生在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内选择适宜自己的化学课堂,这是保障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形成稳定可靠的管理策略,先忽视学生的流动性,各个化学班级之间要做好沟通,根据学情对学生实施分层,然后再以分层的结果设定各班级的授课难度,并且形成各自特殊的管理机制和授课目标,比如在卫生和纪律方面都要有清晰的规定,同时在知识难度方面各有差异。
避免出现班级间的竞争问题,采取分层化的课程内容设定形式,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其次,强化教学沟通,主要是指教师间要就学生在课程中的能力与态度表现做好沟通,这能教学的组织和实践提供参考,发挥教师间的配合作用,实现走班制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
在走班制的模式中教学的评价机制有所不同,这主要基于教学目标而定,但是也存在几点基础的评价原则:一是由于走班制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价值,所以在要基于学习过程实施评价,避免只针对结果的单维评价模式,而要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态度和能力,以及在化学技能与素养方面的提升情况。二是在走班制中学生的交际扩大,也要强化同学的自评或者互评,提升评价的可靠性和多元性。三是形成适宜的评价标准,这是因为各班级的课程目标存在差异,强调化学基础能力的班级在评价目标设定时就要围绕基础技能的发展,化学授课中的评价要始终基于班级教学的总目标。
(四)优化教学策略
这是强化走班制教学成效的关键策略,必须基于班级设定的目标和学情来创新教学策略,在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基于化学课程的实践性与规律性开展教学,多开展探究式的化学实验,重视学生在授课中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到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教师要起到组织和支持的作用,在学生探究化学题目时提供问题支架,组织学生做好总结评价,让学生经由自主探究而内化知识。另外,要把控好授课节奏,化学内容的系统性很强,要基于学情与知识体系安排教学,让学生在自然的认知状态中学习知识,形成可靠的知识结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高考背景中,化学教学在思路和模式上也要做出改变,践行走班制是最佳的教学途径,防范了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强化了授课中的针对性,无论何种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宜的班级,能够依照自身的需求与节奏学习知识,让授课过程更具可靠性。为了高效践行走班制的模式,就必须做好各班的协调,从整体层面确定教学目标与难度,满足各类学生的习惯与需求。
参考文献
[1] 顾秀梅.新高考下高中化学课"走班制"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9,621(01):79.
[2] 张琦,吴林.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课“走班制”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