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凌燕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代课程教育的核心任务。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基于“反思性教学”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作业设计;实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为此,教师应当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反思性教学,又称之为反省式教学,主要包含了研究性和指导性的含义,它主要是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和回顾。对于初中数学课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而言,它主要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合理设计数学作业。
1.教师反思
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关于“反思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主要包含了三类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应用反思性教学的优势,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并在每一次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应当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智慧树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以知识构图的方式,反思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有关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比如,在“平面四边形”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能够让学生回顾整堂课堂讲述了哪些关于平面四边形的知识。有学生说:“平面四边形的性质。”有学生说:“平面四边形的性质。”也有学生说:“平面四边形的判定。”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大体的知识框架,反思整个课堂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平面四边形的性质: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角,对角相等,邻角相等......;然后,教师再一习题的方式呈现,如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较于点O,CO=AO,BO=DO,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在遇到这样题目时,不懂得如何下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如这一道题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证明△AOD与△COB是全等三角形,再进行下一步推导。这时,教师可以将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并鼓励学生将其整理在一起,以求证类的作业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为后期作业解题提供依据。
2.学生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思”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体现在“反思”,从“思”中再“思”,以此掌握知识的真谛。当前,在初中数学课程教育中,部分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育影响,虽然重视教师课堂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但是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有些学生虽然受到教师的反思教学影响,但是,依旧停留在课堂前,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后的学习反思并不是很重视。为此,教师除了需要加强学生课前,课中反思教学以外,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课后反思,以此将反思教学构建为“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完善的反思链。比如,针对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将习题部分,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拓展自身的思维层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一题多解的作业习题:已知三角形中,三条边之比为3:4:5,周长为60,请问: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各为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思路一:可以设一个未知数 ,根据题意则可以列出 ;思路二:设两个未知数,分别为 ,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为:
思路三:设三个未知数,分别为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为: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设计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为后期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此外,在每一次学生作业完成之后,可以反思一下作业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以此构建数学知识框架,进行有关知识点的总结。
3.师生反思
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的批改上。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作业批改,可以从多种形式出发,加强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反思。比如,口头作业,一般是课堂结束之后,教师通过口述布置的课后作业,通常难度不高,属于基础类的知识点。而实践作业,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对教师而言,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方面,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层次性,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布置作业的难度,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而言,学生之间可以组织成学习小组,在实践作业中,共同反思学习过的知识点,以此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面批的方式,当面反思,作业中的问题,以及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之,对于批改方面的反思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反思。学生能够从作业反思中,不断反思自身学习中的弊端,以及了解自身对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以此重新复习,巩固某些知识点,加强自身的学习实力。而教师则可以根据作业反思,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调整和優化课堂教学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数学课程的作业反思性教学,必须要从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进行共同分析,注重教师反思性的教学,以及学生反思性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分别从以往的经验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反思,构建出完善清晰的数学知识网,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以此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傅惠良.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21-122.
[2] 于彬.基于“反思性教学”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J].中学数学月刊,2018(08):19-20.
[3] 于彬,王师森,丁玲玲.“反思性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业设计的再出发[J].数学教学通讯,2017(17):3-5+8.
[4] 常春艳,涂荣豹.探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