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姗
摘要:装饰是从人类艺术开始出现的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人类艺术的发展与原始装饰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中,装饰就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核心,而西方现代美术的实际发展中,装饰对现代美术设计依旧是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让西方的装饰主义开始发展起来,深入到诸多的艺术设计中,本文结合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分析对装饰主义展开分析。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西方装饰主义运动
中图分类号:TQ17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290-01
前言: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中,各类的纹样、彩陶等,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装饰美,装饰其实是一种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形式,其中所体现的是特殊的社会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装饰也不仅仅起到一个修饰外形的作用,是从线条、形式以及色彩等诸多的方面,让人们一些深层的需求得到满足,而装饰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族的艺术精神会在装饰艺术中有非常直观的体现,那么装饰艺术也就成为了对艺术美学展开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并对现代设计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1.装饰主义的发展历史与渊源
在十九世纪的欧美爆发了设计革新的运动,当时处于大工艺发展的阶段,西方的商业开始迅速繁荣起来,工业设计逐渐成熟,但是还是存在依托于手工艺的艺术设计,无法满足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法国为首的诸多设计师开始站在工业社会的角度,对机械生产更加认同,积极运用新的技术以及材料开展各类工业产品以及建筑生产,其中体现出的装饰美被广泛研究。此时的装饰设计,涉及到建筑、玻璃、防止以及服装等诸多的层面,追求在促进工业生产的同时。让工业产品提升美观性[1]。而法国巴黎是装饰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在1925年举行了装饰主义展示,让装饰主义开始在各国盛行起来。在法国,当时流行的装饰主义,让服装以及首饰设计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美国的装饰主义受到了好莱坞电影、百老汇歌舞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汽车工业以及整体商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追求形式的商業风格。从纽约开始盛行装饰主义,并逐渐拓展到西海岸,形成特色的艺术风格。美国的装饰主义开始从上世纪传人到欧洲,让欧洲的装饰风格变得更多样化。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装饰主义成为国际流行风格,对建筑、室内装饰、工业产品以及家具等诸多的方面形成影响,当时最主要的发展国家是美英法,但是却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风格,甚至上海受到装饰主义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出装饰主义的一些痕迹,可以看出装饰主义在当时的影响力之深远。此外装饰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是同时兴起,也在三十年代后期同时结束在欧洲,各方面体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痕迹。装饰主义强调为上层客户服务,与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装饰主义并未在二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则是成为国际性的设计风潮。
2.装饰主义的应用
工业革命开始,工业技术开始对人们生活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而产品设计受到变革的影响,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从心理上,人们有对传统产品风格的留恋[2]。因此在装饰设计中很多还有传统的风格和元素。此外是装饰与机械生产之间产生矛盾,当时的一些艺术家开始注重,将艺术带人生活,与技术相互结合,创造出被大众理解的作品。比如当时的“新手工艺美术运动”,注重的就是艺术家要深入到生活,探索艺术和技术的整合,让作品更能给大众理解。这场运动不提倡维多利亚矫饰风格,而是吸取了中世纪的一些纯朴的装饰风格,并对日本装饰进行借鉴,在自然界中运用素材,从而设计出新的装饰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塔索。
3.装饰主义的代表和评价
装饰主义的主要发源地是法国,二战爆发之前装饰主义开始衰弱下来,因为法国本身的社会背景是十分独特的,作为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受到诸多传统观念的制约,加上殖民掠夺获取到的大量财富,让装饰主义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中涉及到建筑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金属制品等诸多的领域。二十年代后美国的实力雄厚,经济进步非常迅速[3]。对新材料加强应用,需要各类的消费品来满足美国人的物质需求,而美国人的文化束缚很小,对新设计风格是更加认可的,在这种状态下装饰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芝加哥学派”成为其中的代表,装饰主义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也实现了装饰动机与新技术的结合。
4.结语
总之,装饰主义在手法以及风格上,为当下的设计提供诸多的参考资料,很多风格是可以参考的,另外装饰主义提倡的是与机械化的结合以及东西方结合,对装饰主义加强了解和研究,对现代美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红梅.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种叙事——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为例[J].美术研究,2019(02):5-8.
[2]范迪安.在“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J].油画艺术,2019(01):35-37.
[3]赵占元.“传承与变革”中国美术的求索之路——美术批评在转换中的重建与思考[J].文艺评论,2019(01):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