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韦弘
摘 要:学徒制在东西方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现代学徒制”仍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各行业企业单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西方学徒制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提炼经验,进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反思并对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 学徒制 西方 职业教育 借鉴
现如今,当我们再次提及“学徒制”这个词语,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过时了,是一个具有年代性的词语。然而,学徒制在如今社会当中并不是以“非主流”的形式而存在,纵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均来自于“学徒制”且并非由学校首创。学徒制以昀初的某种形式的现场学习开始并得以确定和流传,历史发展可为源远流长。
现如今,学徒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再一次兴起,这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又能够对我们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带来何种冲击与反思?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线索与启示?追求成功的道路又在何方?
一、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
学徒制昀初在原始社会期间就显示出了它的原始形态,此时相关制度化形态还没有得以固定;中世纪时期,以行会控制下的制度化形态得以固定;监督权转由国家掌握;工业革命之后,学徒制濒临崩溃;二战之后由德国开创的双元制得以确立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由此现代学徒制形态得以建立并登上西方职业教育的发展舞台;后工业化社会学徒制在面对种种挑战的过程当中促使其谋求新的变革。
(一)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
1.前学徒制(约史前至 11世纪)
在人类文明之初,劳动教育这一原始形态就已经存在,其主要是以父母通过模仿的方式来传授给孩子生活的基本技能,此时学徒制的原始形态得以展现。然而,受当时社会生产能力的影响,除了农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职业,与此同时这种职业是按照严格的世袭制度来执行的,相对来讲职业教育也就局限于家庭范围之内。
随后,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青铜器时代开始,生产工具或者是武器的使用推动了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飞速发展。此前局限于血亲之间的技艺传承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与社会分工的客观需求,此时职业教育走出家庭,逐渐形成一种初级的学徒制形态,但是其并未被制度化。而此时学徒制的形式基本上是有手艺的人招收养子并将手艺传授于他,相反如果不将手艺传授则必须将养子进行归还,即需要建立养父子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本文称之为“前学徒制”。
2.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约 11-15世纪)
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学习制度,它以传承手工艺技术、培养熟练的手工业者为基本宗旨,是学徒制教育制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随着契约成为师徒关系确立的依据以及行会对学徒制的管理,师傅对学徒的招收、培养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成为行会、整个手工业甚至城市的公事。行会学徒制以契约关系为纽带,构成师傅、学徒、帮工三级晋升制度,采用小作坊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各行会对学徒制度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对学徒制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十三、十四世纪,学徒制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分析其原因大致如下:第一,根本原因是家庭小作坊生产方式为学徒制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性条件,具体来讲,由于家庭小作坊而导致生产能力有限,生产分工不足,此时师傅和学徒就得共同参与劳动,与此同时师徒之间也不是对立的雇佣劳动关系;第二,不论是对于生产来讲,还是对于教学而言,师徒之间的利益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致的,相互进步共同获利;第三,行会会设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必须遵循,这样既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也有效避免了滥用学徒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技能培养的质量和产品的质量。
3.国家干预行会学徒制(约 16-18世纪)
16-18世纪,该时期对于欧洲而言正处于封建主义迈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学徒制也在动荡的过程当中,不断挣扎。
具体来讲,首先,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对学徒制带来考验,手工工场取代家庭作坊是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必然,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此时,原本利益一致关系亲密的师徒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化成了存在利益冲突的雇佣关系。与此同时,学徒制所原本包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功能也逐渐被弱化,师傅也不会经常性的参与劳动,此时内部生产当中也有了简单的分工,这样一来师傅对徒弟细致而全面的操作观察的机会逐渐减少。
再次,“圈地运动”也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与矛盾,从而对学徒制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讲,“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涌进城镇,城镇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对手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在市场当中这种需求量的激增势必导致竞争的形成,而这种竞争也存在于行会成员内部之间,此时某些破产农民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当中,其中不乏脱离行会监管私自生产,从而对原来所建立的城市手工业生产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与破坏。至此,师傅们正好利用原来所建立的师徒制来作为自己廉价雇用劳动力的方式,相对于徒弟而言对当下的师徒制兴趣全无甚至产生反感或者是厌恶的情绪。
昀后,行会存在的腐败也腐蚀着学徒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产品与劳动力需求均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师傅们会跳出行会所指定的学徒管理制度所规定的框架,继而通过招收更多的学徒并将之作为招纳廉价劳动力便利途径。
4.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约 19-20世纪中叶)
纵观工业革命,18世纪以及 19世纪的两次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无疑对学徒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疑是致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浪潮,学徒制被逐渐兴起与发展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及集体商议学徒制而替代。
具体来讲,首先,职业技能要求发生较大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提升了生产能力,与此相匹配的则是工程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于是乎对于一般员工来讲,不仅仅是从数量上的要求不断减少,而且技能要求也更为简单,由此导致大多岗位要求仅仅为半熟练甚至是非熟练。与此同时,劳动者也不必对整个工艺掌握和熟知,只作为单一工种或者是掌握单一技能即可。由此,旧的学徒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因为其并不适用于规模化的集体生产。
再次,学徒失去了原来师徒社会的关系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工业革命期间,商人与手工业师傅们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远远比对培养学徒和传承技艺的关注度要高得高,付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而关注更低,技能传授更少,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担心学徒们掌握技艺之后会取代他们的位置。
昀后,中产与无产阶级要求民主,渴求接受正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以 18世纪发起于英国、盛行于法国继而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昀具代表性,在文化方面,反对愚昧并提倡教育普及,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之下,政府不得不考虑普通家庭的儿女同样能够接受到学校的教育,由此使学校教育功能由原来的纯粹学术教育延伸了一支全新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
(二)现代学徒制
1.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产生
与工业化初期不同的是,现代企业运行并不是机器人代替人力,其需要更多熟练且具备综合能力的技术工人。“技能短缺”则成为现如今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由此职业教育一跃登上国家发展战略新高度。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其培养了工厂所需的初级技能劳动者,缓解了工厂“技能短缺”所必须应对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民主化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有着短板,那就是教育与工作实践相脱离,由此导致教学课程“学问化”问题较为严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瓶颈。然而,随着德国在欧洲的异军突起,其所建立的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其崛起的秘密武器之一,而这种秘密武器也正是一种将学校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截至目前,大部分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建立或者正在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实际的现代学徒制系统。
2.西方学徒制的共同特征西方学徒制的共同特征包括制度性共同特征及教学性共同特征两大方面。
首先,就制度性共同特征而言,第一,学徒制重回国家发展管辖,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对学徒制给予充分肯定并予以法律保障;利用财政来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青年参与到学徒制当中,举例来讲,比如英国和澳大利亚向有关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津贴等。第二,定位发生变化,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功能得到回归与发扬。特别是在 20世纪中期之后,很多国家针对学徒制的相关立法已经被认作或者是定义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其次,就教学型共同特征而言,第一,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对学校所开展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技能学习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学生也具备了双重的身份,即在校为学生,在企业则为学徒;第二,国家职业资格体育与学徒制相融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颁发的职业资格是全国所认可的。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一)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
针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规定,我国主要是以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然而法律法规不完善则会从根源上致使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发生畸形发展。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规范笼统和存在不明之处且约束力(刚性约束力)较少三大问题。规范笼统表现为某些关键性问题比如操作方式与流程、经费来源与分配等法律上没有加以明确,从而导致无法可依出现混乱;存在不明之处表现为相关身份与定位的不明确,比如工学结合当中学生的法律身份是什么?该如何获得保护等问题就会得不到有效保障;刚性约束少就会滋生不规范行为,权利与责任不到人就会产生混乱和不作为。
2.教育质量没保证
教育质量没保证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教育过程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具体来讲,教育标准缺乏统一表现为各个学校自行制订培养方案,由此导致各个职业教育标准参差不齐且难以有效衡量。另外,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为各方义务未达到明确,工学结合过程当中缺乏组织与监管。
(二)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改进策略
1.建立三级分工、协作运转机制
三级分工主要指的是中央—省—地方,其体现自上而下、分工合作的组织与运行体系。具体来讲,国家相关部委总体负责、下属专设机构负责学徒制项目开发、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行业协会负责对学徒培训的监督管理工作、企业与教育机构个体之间对学徒培训进行合作。
2.制定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学徒制质量控制需以相关标准做基础支撑,标准可分为标准硬控制以及过程软控制软硬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来讲,国家—地方两级制的教育标准要硬,以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和英国的《学徒制框架》为例,均对学徒在完成培训之后所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明确、细致且统一的要求。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建议我国可采用国家—地方两级制教育标准,在保证统一性的前提之下,保证湿度弹性。
三、综述
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探索,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发端于西方的学徒制,在中国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宏观顶层设计不到位、中观协调机制不灵活、微观利益主体不均衡等问题,有必要从国家制度、发展协调运行模式、利益均衡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中国化实践探索,以适应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9.03.97-103
[2]赖佳,张晓晗.试析欧洲中世纪行会学徒制.职教论坛 [J]2014.28.87-93
[3]孟源北.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思考.广州职业教育论坛[J].2016.01.1-6
[4]花鸥,曾庆琪.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5.06.80-83.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