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国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四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就会认真学习历史,积极学习历史,这样他们在历史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呢?
一、古为今用,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就没有其他用处,因此他们对历史学科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引用名言,如历史会重演;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腰包之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后便有了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上,笔者也非常注重历史的应用功能。例如,在讲到近现代史时,笔者补充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并启发学生选择职业要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讲到美国的分权与制衡内容时,笔者便问学生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制度建设有什么借鉴作用?这样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惑也会在历史中寻求解决方法,就会逐渐地喜欢上历史学习了。
二、故事化教学,让历史充满好奇
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其好奇心比较重,因此更喜欢听故事。
例如,笔者给学生讲述唐太宗与死囚的故事。上课伊始,笔者便讲述:公元633年,唐太宗了解到一个监狱30名死囚犯临死前想与亲人最后一次团圆的愿望,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回家,但第二年要九月初四午时三刻自行返回伏法,而且最后唐太宗把那年要被处死的390名死囚犯全部释放回家。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他们全部按时回来了,更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唐太宗把他们全部释放了。笔者便问学生:死囚犯为什么会获得自由?这个故事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精神?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再上课时,笔者便经常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
又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笔者讲了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一点也不高,据说哪怕一篇很短的文章,他也要念上几十遍才能念熟。一天晚上,曾国藩上书房背书,凑巧家里来了一小偷,相等他睡着后偷点东西走。曾国藩背《岳阳楼记》背了好长时间也没背下来,小偷不耐烦地走了出来,很流利地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多年以后,曾国藩审案时,发现其中一个犯人就是当年那个小偷。笔者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课堂一下子非常安静。一段时间后,笔者便发现上课认真听讲的學生明显多了,连笔者自己也没有想到讲故事的效果竟然如此明显。
三、生活化教学,揭开历史的面纱
生活化教学,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强烈刺激学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1.语言上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笔者补充了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内容:当外族入侵罗马时,平民便躲到山上,贵族成了孤家寡人。他们害怕了,也认识到保护平民的利益对他们有益处,于是他们同意制定成文法。
2.内容上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秦长城时,笔者介绍彭阳县有多处秦长城遗址;讲到汉唐时,笔者说今天很多外国人仍然称呼我们为汉人、唐人,把国外华人居住的地方称为汉人街、唐人街;讲到丝绸之路时,笔者联系到今天“一带一路”经济开发正在推进中,这样学生对历史增加了熟悉感,就会亲近历史。
四、多媒体教学,为历史穿上“衣服”
今天,现代化教学技术发展迅速,高中教室几乎都配上了一体机,而且全网覆盖。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更形象直观、更全面丰富,给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巴黎和会”时,笔者便播放了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均在和会上发言的片断,仿佛把学生带到当年开会的情境中,学生感同身受,兴趣很高。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反击日本的无理要求的?学生回答得很具体,也很全面,远远超出了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行之有效,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