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仙
摘 要:小学科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在诸多学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通过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在观察生活环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环境意识;教学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注重于课程按着教案走,对于书中的知识点的讲解过于轻视,甚至是一带而过,导致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甚至是完全不理解。小学科學课程是一门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究精神的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学生今后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到生活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不能纸上谈兵。本文就当前小学科学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展开阐述。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融入生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个适合这个班集体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而且有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过去“统一”教学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就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将课程“搬”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有关大气污染的新闻,如:某些工厂排放废气污染大气;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污染大气;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等等。这些经常在电视里出现的词汇其实就在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有关大气污染的知识联系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实例,从而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懂得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科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共鸣,并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知观。
在学生们大致懂得了大气污染的原因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有哪些危害呢?”有的学生会讲“大气污染会有损人体健康”,有的学生讲“大气污染会使空气质量变差,影响生物多样性”,还有的学生会讲“大气污染会破坏我们美丽的地球,会破坏美丽的风景”等。然后老师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细数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从生活中取材,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如果只将教学的素材局限在课本之上,势必会造成知识的局限,不利于学生拓宽眼界,也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门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将生活里面的一些素材运用到教学过程里面,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减少课程的枯燥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和锻炼学生通过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的事件案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当中出现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如今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进行科学学科的相关教学中,老师可以从生活取例,从让学生们认识垃圾开始,让学生辨别垃圾的种类,以及对于垃圾的处理方法。在课堂学完之后,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去垃圾回收场进行课外学习,观看操作工间的叔叔阿姨是怎么将垃圾分类的,然后是怎样处理垃圾的。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哪些危害。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为例,塑料袋在垃圾分类里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在“环境污染界”又名“白色垃圾”,由于塑料的相关材质,在大自然界中是很难降解的,因此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最大。老师通过讲述垃圾的危害,从而对学生产生冲击力,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呼唤起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
综上而言,对于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需要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确立一个以生活化为教学手段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教学方向,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教师从生活当中摘取教学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所以对于生活化教学的运用,需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真正的融入生活,从生活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志锋. 对催生与提高小学生环境意识的探析[J].广州环境科学,2015(06):34.
[2]陶玲华.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J].实践与探索,2016(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