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状态

2019-09-10 07:22史绍典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左思状态文学

史绍典

书法家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五子,住在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此人生性高傲,放荡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有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取酒来喝。四周一片皎洁,于是他来回踱步,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左思,西晋诗人。西晋时以“招隐”为题作诗蔚然成风。左思的《招隐》诗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忽又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住在百里外的剡县,他立刻坐小船溯江而上去戴家。船行了一夜,第二天才到。抵达戴家后,王徽之没有敲门,转身对随从说:“我们回去吧。”随从问:“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呢?”王徽之答:“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故事,后人加了名字,叫“雪夜访戴”,或“子猷访戴”“剡溪雪访”等。戴安道得知此事后说,徽之不囿于礼,独钟于情,真是我的知心朋友。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由来。原文是: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吟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里,其实是说到了读书的状态。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纪念墙上,有百年商务的奠基者张元济先生(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题写的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而这也是劝学、劝读书的极好的一联。张元济组织、编写新式教科书,致力引进西学、介绍新知,编撰大型工具书,功莫大焉。他一生与“书”结缘,所谓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也。

积德与读书,该是人生两翼。两翼伸张,方能翱翔,“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这里“积德”之“积”,与“读书”之“读”,实为最精彩的两大动作。“积”,据《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中华书局1989年11月版),字义繁复,“积累”“堆积”等通常义以外,“久曰积”“习曰积”“功业曰积”等项,尤可关注。即是说,“积德”是恒久之功,而终成习惯,至于功业。它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除了外在的“积累”“堆积”形态外,还有时间上的恒久,养成上的习惯,过程中的功业。那么,“讀书”也应该作如是观了。“读书”也是一个“积累”“堆积”的工作,而其中,“恒久”“习惯”“功业”为其精髓。从起点到终点,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读书”。

近读刘再复先生《读书十日谈》(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与其大女儿剑梅对话,刘再复谈道:“你说到‘读书状态’,我想强调一下。从事文学工作,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文学理念’,而是‘文学状态’。读书也是如此,‘状态’比‘理念’重要。所谓‘文学状态’,就是超功利、超实用的状态;所谓‘读书状态’,则是沉浸、面壁状态。读书,需要沉浸下去。沉浸之后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相逢,即与他们展开对话。这样的读书就会有心得。”

刘再复先生的“读书状态”,于我心有戚戚焉。前面谈及雪夜访戴等,都是“读书状态”的经典例子。所谓“状态”,就是你读书的情状。

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我们处在读书的状态之中。

(责任编辑 / 刘金华)

猜你喜欢
左思状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智珠二则
文学小说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