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

  • 你的热爱有多深
    学研究所工作的刘再复打电话,让他劝劝聂绀弩。刘再复劝聂绀弩立即到医院去,但聂绀弩不为所动。后来,在刘再复的一再劝说下,他才表示同意,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你们让我把《贾宝玉论》写完,你们爱怎么处置都可以。”原来,聂绀弩担心自己一旦住进医院,医护人员就不让他写作了。聂绀弩对文学的这种痴迷深深震撼了刘再复,他激动地评价道:“这是不屈的灵魂的诉说与呼唤。从那时起,我明白,应当像聂老那样,用整个生命去拥抱《红楼梦》。”1 9 8 6年,朱光潜已经8 9岁了。由于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2期2023-03-27

  • 你的热爱有多深
    学研究所工作的刘再复打电话,让他劝劝聂绀弩。刘再复劝聂绀弩立即到医院去,但聂绀弩不为所动。后来,在刘再复的一再劝说下,他才表示同意,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你们让我把《贾宝玉论》写完,你们爱怎么处置都可以。”原来,聂绀弩担心自己一旦住进医院,医护人员就不让他写作了。聂绀弩对文学的这种痴迷深深震撼了刘再复,他激动地评价道:“这是不屈的灵魂的诉说与呼唤。从那时起,我明白,应当像聂老那样,用整个生命去拥抱《红楼梦》。”1986年,朱光潜已经89岁了,由于疾病的原

    做人与处世 2022年7期2022-07-11

  • 《文学四十讲》序
    授三人主编的《刘再复八十寿辰纪念集》,其中有六十多位朋友、学者、作家写得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文章,还有张静河先生写的《刘再复文学心灵本体论概述》的学术专著(十五万字),这些文章和书籍都由香港三联书店在8月份出版。第三,香港浸会大学的蔡元丰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剑梅教授合作主编的《刘再复论文选》英文版将由美国Bill出版社出版。第四,汕头大学的庄园发奋写作,在两年间竟然写了《刘再复年谱》一百六十万字。最想不到的是最著名、最有威望的台湾联经出版社总发行人林载爵

    书屋 2021年10期2021-10-22

  • 胡风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比较
      要:胡风和刘再复分别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提出关于文学的“主体性”的思想,在当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引发广泛论争。两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约而同地提出的“文学主体性”思想,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立场,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关键词:胡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作者簡介:王馨(199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辽宁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另有深意的“苦难”讲述 ——四评刘再复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言论
    美国20多年的刘再复兴奋得有点失态,除了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大同小异、重三叠四地答记者问谈话[1]65-84,还在香港《镜报》发表了《莫言的震撼性启迪——写实、想象和叙事艺术的“三通”》一文。刘再复全然不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一常识,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牌,当作奥运冠军的金牌,说“莫言走上文学巅峰”[1]50,并声称莫言获诺奖“不仅给人以震撼性启迪,而且给我们永恒性鼓舞”。他说莫言获诺奖对于作家“最重要的启迪之一是他告诉人们:饥饿、苦难、贫穷、不幸等困境,

    语文学刊 2020年6期2020-02-23

  • “山顶独立,海底自行”
    世纪八十年代,刘再复身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学界和文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性格组合论》、《论文学的主体性》等论述广受欢迎,俨然是八十年代文化热的精神指标之一。之后,他去国离乡,成了来往世界各地的漂流者,最终落脚美国。三十年岁月忽焉而过,回首来时之路,刘再复必然有太多不能自已的感怀。他援笔为文,写下一本风格独特的自传——《五史自传》。《五史自传》共五卷,分别题名为《我的写作史》、《我的思想史》、《我的心灵史》

    书屋 2019年10期2019-10-28

  • 白先勇与刘再复对谈《红楼梦》
    刘再复 白先勇摘要:本文是对刘再复和白先勇2019年3月21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厅对谈《红楼梦》的记录。本刊全球首发。内容包括刘再复介绍“白先勇是谁”;刘再复和白先勇对《红楼梦》的相同认识,他们都认为后40回写得好,白先勇甚至认为后40回也是曹雪芹所写;刘再复和白先勇研究“红学”时的阅读特点与阅读贡献以及阅读区别等。文末还附录刘再复当晚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访谈的问答。关键词:刘再复;白先勇;《红楼梦》;香港对谈。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华文文学 2019年3期2019-07-05

  • 乐与罪:李泽厚刘再复与文化反思的两种路径
    “乐感文化”和刘再复的“罪感文学”为题,通过重构两者之间的隐秘对话,来勾勒新时期文化反思的两种路径。在李泽厚描绘的“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的儒学情理结构中,先秦儒学以此世之情为本体,孕育了与西方救赎文化截然不同的“乐感文化”。这种美学想象重启了五四时期的“美学代宗教”论,以感性诗意的方式呼唤文化和政治新命。同时,受巴金《随想录》之启发,刘再复以“忏悔”与“审判”为线索反思中国文学中罪感的缺失。刘著受到西洋启示宗教的原罪意识启发,思考文学如何对证历史,悼亡死者

    华文文学 2019年2期2019-05-08

  • 心如明镜 无物不识
    ‘人生十伦。”刘再复先生打通了中西文化血脉,打通了文史哲,这才有了融合中西价值理念的《人生十伦》。“人格塑造属于本课程的重心,但人格又有‘集体人格与‘个体人格之分。鲁迅先生所讲的‘国民性属于集体人格;《歌德谈话录》里所讲的诗人人格属于个体人格。我们讲授的重心是‘个体人格。个体人格包括私德心,也包括公德心,而公德心实际上也涵盖集体人格的内涵。我之所以不把集体人格的塑造作为重心,是为了避免把人格抽象化。更坦率地说,我们不再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带有现实的可

    书屋 2018年12期2018-12-20

  • 作为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的黑格尔
    杨水远摘要:刘再复文学主体性与李泽厚实践哲学主体性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起源于二者思想来源上的差异,李泽厚的哲学主体性来源于康德与马克思思想的结合,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虽受此影响,但其更重要的思想基础、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则均来自于黑格尔。其文本依据在于,刘再复主体性文论反复征引黑格尔,却几乎没有引述康德,在主要思路上,刘再复借鉴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外化思路和对立统一辩证法来结构整个体系和完成具体论证。对刘再复主体性文论思想来源判断的偏误,暴露了

    华文文学 2018年4期2018-11-10

  • 刘再复印象记
    这是林岗所写的刘再复印象记。文章夹叙夹议,既讲述两人亦师亦友的深情厚谊,又描摹出刘再复既浪迹天涯又在象牙塔中的文学家形象。关键词:刘再复;印象记;文学;林岗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3-0013-04一屈指算来我与再复相识也已经有三十四五年了。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那时他在学部即后来的社科院工作已有将近20个年头,我则是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学所的新丁。他从院部《新建设》回文学所落在鲁迅研究室,我在近代室,正

    华文文学 2018年3期2018-07-24

  • 华文文学的启蒙与汉语文化的重建
    1日,文化名人刘再复、朱寿桐和卢新华等在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雅聚,他们就中国文化与华文文学等话题展开学术对谈。刘再复谈启蒙的重要性;朱寿桐倡言汉语文化;卢新华再提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词:华文文学;汉语文化;刘再复;朱寿桐;卢新华;澳门对谈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8)2-0005-062017年12月21日,文化名人刘再复、朱寿桐和卢新华等在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雅聚,他们就中国文化与华文文学等话题展开学

    华文文学 2018年2期2018-05-31

  •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他远离文学潮流,却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学思想家。2000年之后,刘再复从中国禅宗思想中提炼并明确出“悟证”、“明心见性”、“心性本体论”、“自性”等概念,对中国文艺批评被西方理论裹挟的潮流进行了醒观与清理。他进行中国古典的“转化性创造”,与挚友高行健对他的启悟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关键词: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高行健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华文文学 2018年1期2018-03-05

  • 刘再复的半正统散文诗及其告别散文诗
    》。它通过介绍刘再复的散文诗和散文写作来勾勒散文诗的一种界定。中国大陆散文诗一般以重复或仿写散文的形式(本文把这种重复称为“背诵”)来写成。90年代以后,因为刘再复“告别”了文学模仿和所有“打扮”的写作方法,他不再写散文诗,而更接近了散文之类的写作。在这种文类写作转换的同时,他也从北京的文化背景转移到海外的文化背景。刘再复告别散文诗的过程可以揭示他文学思想的发展,也可帮助读者了解散文诗这个模糊的文类。关键词:刘再复;散文诗;散文;告别;80年代;出国;背诵

    华文文学 2018年1期2018-03-05

  • 想念金庸
    话题。关键词:刘再复;悼念;金庸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6-0005-02尽管我有心理准备,知道查先生(金庸)年迈体弱,很难支撑太久,然而,一旦听到他逝世的消息,还是感到天崩地裂,书剑齐落,心灵受到巨大的打击。查先生比我年长17岁,我们算是忘年之交。1989年出国之后,给我最大的安慰与温暖的是他。1991年,我从日本路过香港,他得知我的消息,就约我见面吃饭。因在80年代,我曾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名义给

    华文文学 2018年6期2018-02-14

  •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
    键词:高行健;刘再复;人文发现;自序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5-0005-04二十多年前,我就说,高行健不仅是个作家,而且是个大作家。那时就有人表示怀疑;之后,我又说,高行健不仅是个文学家,而且是个思想家,也有人怀疑。但我却愈来愈坚定自己对高行健的认识。201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欢迎高行健的对话会上,他和我对话,我再次郑重地说:我钦佩高行健并非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其他数不清的荣誉和奖项,而是因为他很有思想。

    华文文学 2017年5期2017-11-03

  • 米家路诗学序
    摘要:此文乃刘再复对旅美学者米家路著作《望道与旅程——环宇诗学浪游手卷》所写的序言。他评价这是有非凡价值的诗学著作,试图打通诗歌批判与文化批判的血脉,认为米家路的书写可视为“放逐”与“还乡”的主题变奏——诗人作为“人”,在现代社会中被消解了。人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的尊严与人的骄傲,失去了“人的完整性”。诗的困境背后是人的困境。在现代化的大潮流中,诗人需要“挺住”,不做潮流中人,只作潮流外人。关键词:刘再复;米家路;诗学;序言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

    华文文学 2017年3期2017-07-05

  • 沉稳而淡定中前行
    :《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这是柳鸣九先生策划的一套“思想者自述文丛”,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陈杰是出版社总编辑,送我这样一个礼物,再好不过。快三十年没有见到刘再复先生了,时在念中。令人高兴的是,二○一六年十月,一位友人前去参加香港书展,会与刘再复见面,特地请他代为转交两本拙著,另有一九八八年我与他的几篇访谈录。很快,收到他从香港发来的邮件,对我厚爱有加,令人感动:李辉兄,托志明兄带来的大著《巴金传》等两种已收到,谢谢。……在海外二十七年,倘若见到你的文章

    书城 2017年5期2017-05-20

  • 漫长的鲁迅时代
    》1,李泽厚、刘再复的对话《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2,以及吴小攀的《刘再复的鲁迅研究》3,都是有见地、富有思想力和精神信息的好文章。其中,吴中杰的《回归真实的鲁迅》,以“人文鲁迅”为基点,缜密地剔抉了自鲁迅1936年10月逝世后的八十年春秋,林林总总张扬“真实的鲁迅”的文章里,“人文鲁迅”与“招牌鲁迅”相互纠缠不已的两股社会思潮—众多研究鲁迅的文章可归于这两大类,“人文鲁迅”是抵达“真实鲁迅”的唯一通道。这不但是因为现代人可以用人文视

    创作评谭 2017年2期2017-03-30

  • 第三空间写作的璀璨星空
    993年開始读刘再复先生的《漂流手记》,到今天读刘再复先生的《我的写作史》,一如既往,我为书中的澄澈与明净震撼。这种感觉来自书的内容,也来自“一格一格只是生命”的文字。这篇时间跨度四十多年的写作史,携带近半个世纪的风雨。狂热、真诚、超越、纷争,在作者的写作自述中,始终呈现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明净,风声雨声也因此渗入读者的心灵,成为“灵魂净化的先声”。《我的写作史》不可能不说到“我”,又让人觉得处处说我,处处无我。这种无我之境不在文字的表面,而在文字的深层,

    书屋 2017年3期2017-03-28

  • 克服时代,排除时代的病毒
    摘要:本文是刘再复先生在浸会大学校庆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他的演讲主题是——克服时代,排除时代的病毒。重点论述“时代的三个错误命题”:1.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2. “作家应当成为时代的鼓手”;3. “天才是时代的产物”。关键词:刘再复;香港讲话;时代的病毒;时代的错误命题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1-0005-03今天,是纪念浸会大学创建60周年的黄金日子。我能参与纪念活动,感到非常光荣!我因为敬重浸

    华文文学 2017年1期2017-03-13

  • “文学的主体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论争简要回顾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一文在新时期文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夏中义所言:“‘主体’或‘主体性’概念确实是刘氏《论文学的主体性》问世后才席卷新潮文坛的。”[1]这种转折性意义是奠基在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与“精神奴役的创伤”、钱谷融“文学是人学”、周扬“人道主义与异化”、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述评及刘再复本人对当时的社会与文学新状况的积极思考与回应基础之上。其中,李泽厚的论文及论著是刘

    华中学术 2017年2期2017-03-06

  • 刘再复访谈录
    《明报》邀约对刘再复先生进行的访谈,内容与文学、写作等近况相关。关键词:刘再复;刘剑梅;访谈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6-0005-05关于近况剑梅:《明报》的“星期日文学”专刊统筹编辑袁兆昌先生委托我采访您。想让您谈近况,谈文学,谈近著。您先和我谈谈吧。刘再复:近况就是来到香港,来到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与高等研究院,接着就得讲课,还得到校外的其他院校如浸会大学、公开大学、中文大学、田家炳中学讲演。剑梅:您前两

    华文文学 2016年6期2017-01-06

  • 科罗拉多山下的“梭罗”
    郑丽霞摘 要:刘再复的散文犀利批判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呼吁中华民族要有一个新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的觉醒,他称之为民族的“第四大意识的觉醒”。到海外后刘再复的生命状态和梭罗十分相似,过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他的不少散文记录这种具有“生态主义”性质的生命形式。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刘再复“第一人生”的“自我”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矛盾的,“自我”一定程度上是异化的“自我”;“第二人生”的“自我”内部结构之间

    华文文学 2016年6期2017-01-06

  • 刘再复的鲁迅研究
    刘再复对于自己“两度人生”[1]的界定,是理解其学术思想的关键。他将自己去国前后的人生分别称为“第一人生”“第二人生”。虽然所谓“第一人生”“第二人生”在时间上有一个分界点,但其学术思想的变化却并非如此截然,反倒是其学术视角的转换相对明晰。透过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视角转换,可见其学术研究的心路旅程。在“第一人生”里,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基本都是注释鲁迅,以鲁迅的观点为观点,借鲁迅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鲁迅是一个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粤海风 2016年5期2016-11-10

  • 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上)
    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上)文古大勇苦难中的不懈奋进与“文革”中的荒唐体验刘再复,1941年农历9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现南安市)刘林乡亭头村(现码头镇刘林村)一个农民家庭。南安属于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今日的南安,大力发展以石料建材、水暖消防器材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十分发达,早已跨入了“全国百强县(市)”的先进行列,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但昔日的南安,刘再

    传记文学 2016年1期2016-08-30

  • 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下)
    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下)文古大勇独立不倚的思想者和“地狱之门”的发现者20世纪80年代末,刘再复告别生活了48年的故乡,远赴大洋彼岸的陌生国度——美国。刘再复谓之为“第二人生”。初来美国,一切陌生,经过李欧梵先生的帮助,刘再复首先进入芝加哥大学。在极端孤独的环境下,幸好有一群朋友能帮助他,李欧梵和查建英夫妇非常照顾他,邹谠教授夫妇也关心他,李欧梵还专门请了一位博士生,在刘再复的寓所里教他们(包括刘再复夫人)学英语,每个星期两次。但刘再复已经48岁

    传记文学 2016年2期2016-08-30

  • 学术讨论的方法和风度
    研究中的翘楚,刘再复的名望也早已奠定。两位学者的争执可以给后来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本文无意偏袒任何一方,只想重申学术讨论的常识。常识如果不践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关键词:顾彬;刘再复;莫言2013年8月11日,刘再复先生写成《驳顾彬》一文,此文发表在《华文文学》2013年第5期和《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后者略有删节,原因众所周知,兹不赘言。由于刘先生动笔前“十分愤怒”,所以读者读到这些字句时应该不会过于吃惊:顾彬在香港演讲时表现出“殖民者姿态与腔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2016-08-01

  • 我与生活争夺我自己
    刘再复生活很仁厚,生活也很严酷。严酷时把我推向无谓的奔波,逼着我疏远沉思的心、创造的生活。时而像神,指挥我投入混沌的战斗,消耗掉我生命的能量;时而像魔,扑灭我燃烧的思想,把我拖入忙碌的虚空、狂乱的寂寞。于是,我与生活展开搏斗,和生活争夺自己——争夺我的自由,争夺我的思索,争夺我的权利,争夺我的职责。我在生活固守宝藏的时候,偷来了时光,并给它套上绳索,努力采集,努力冶炼,努力捶打。日夜提取前人留下的精华,补充着被生活蒸发掉的一切:蒸发掉的知识,蒸发掉的思想,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2016-07-18

  • 我与生活争夺我自己
    刘再复生活很仁厚,生活也很严酷。严酷时把我推向无谓的奔波,逼着我疏远沉思的心、创造的生活。时而像神,指挥我投入混沌的战斗,消耗掉我生命的能量;时而像魔,扑来我燃烧的思想,把我拖入忙碌的虚空、狂乱的寂寞。于是我与生活展开搏斗,和生活争夺自己。争夺我的自由,争夺我的思索,争夺我的权利,争夺我的职责。我在生活固守宝藏的时候,偷来了时光,并给它套上绳索,努力采集,努力冶炼,努力锤打。日夜提取前人留下的精华,补充着被生活蒸发掉的一切;蒸发掉的知识,蒸发掉的思想,蒸发

    文苑·经典美文 2016年1期2016-05-30

  • 听 海
    刘再复听 海◎ 刘再复我童年时不住在海边,而是住在山边,听不到海涛声,却能听到松涛声﹑柳涛声﹑枫涛声,故乡大森林的节拍使我爱上诗与音乐。出国之后,无论是在瑞典的波罗的海海岸还是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海岸,我都喜欢在岸边找一块浑圆的石头坐下,极目沧浪,独自享受涛声。我特别喜欢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时万籁俱寂,空旷无垠的天地间唯有涛声,时间与空间全凝聚在波涛之上,涛声有如万马的疾蹄,从遥远的古战场一直奔驰到我的脚下。在聆听时,我感到自己不仅可以跟着波浪的每一次起落

    爱你 2016年13期2016-04-11

  • 刘再复近30年学术思想概论
    古大勇刘再复近30年学术思想概论古大勇综观刘再复30年的学术历程,前半段扮演着一代文学的启蒙者的角色,后半段则悄然隐退社会中心,成为一个独立不移的“学术中人”。刘再复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时代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走向,对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学术中人”不是“学界中人”,其标志是研究主体始终处于一种“学术状态”。所谓“学术状态”即学术研究完全超越功名利禄和“稻粮谋”等现实层面的目的,“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将之视为内在心灵和个

    华文文学 2016年1期2016-04-05

  • 行者的流浪与复归——刘再复散文初探
    流浪与复归——刘再复散文初探崔 璨(中山大学,广州 510275)摘 要:刘再复三十余年的散文写作中,鲜明的流浪意识和复归情结是涌动于其中的重要特征。流浪意识是作者在灵魂深处对现有价值体系的抗争与叛逆,而复归情结则可理解为是作者对于理想精神价值的坚守与捍卫。流浪意识是复归情结的前奏,为日后的复归做了理论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而复归情结则是流浪意识的必然逻辑结果。在流浪意识的引导下,作者发出了解放多彩心灵的呼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在复归情结的作用下,作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29

  • 创造主体性:基于心理学的文学等级再立法
    510420)刘再复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创造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建构,提出创造主体的精神境界问题,认为“自我实现”是创造主体性(创造主体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同时从创造自由、使命意识两个方面对创造主体性进行再充实。刘再复把创造主体性的论述建基于心理学理论,这既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也充满着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情怀。他对创造主体性论述的本质在于为文学等级再立法,它对之前文学等级观念进行解构,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对当代文学变革起到了突出的推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9

  • 人间大爱,赤子情怀
    二十年的时间,刘再复的写作,包括他的散文创作和文学评论在内的文字,几乎都离开了简体中文的阅读圈子,而这二十年正是他写作又一次爆发的高峰期。他写作了大量散文,可惜只刊于海外繁体中文的报刊。这些散文在海外华人社会获得巨大的声誉和影响。今次由白烨编次、三联书店出版的十卷本《刘再复散文精编》问世,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刘再复跨越三十多年的散文创作的成就。就这样,一位在文学和思想的大地不知疲倦的前行者、探索者在简体中文的世界迎来了平静的回归。这套精编兼有刘再复八十年代的创

    读书 2016年2期2016-03-04

  • 我与生活争夺我自己
    刘再复]我与生活争夺我自己[刘再复]生活很仁厚,生活也很严酷。严酷时把我推向无谓的奔波,逼着我疏远沉思的心、创造的生活。时而像神,指挥我投入混沌的战斗,消耗掉我生命的能量;时而像魔,扑来我燃烧的思想,把我拖入忙碌的虚空、狂乱的寂寞。于是我与生活展开搏斗,和生活争夺自己。争夺我的自由,争夺我的思索,争夺我的权利,争夺我的职责。我在生活固守宝藏的时候,偷来了时光,并给它套上绳索,努力采集,努力冶炼,努力锤打。日夜提取前人留下的精华,补充着被生活蒸发掉的一切

    文苑 2016年2期2016-02-26

  • 我们的热爱有多深
    唐宝民 读学者刘再复先生的回忆文章,读到了关于聂绀弩晚年的一件事:由于在非常年代长期受到折磨,聂绀弩的身体十分虚弱,到了晚年,更是经常发病。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依然抱病写作,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意志。聂绀弩先生晚年致力于研究《红楼梦》,并打算写一篇论贾宝玉的文章,但那时,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总是写写停停。有一天,他又犯病了,家人为他试了体温,发现高烧三十九度多,家人立即张罗着要把他送到医院去,可是,他坚决不同意,说什么也不肯去医院。无奈之下,家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6年1期2016-01-08

  • 满海光明
    刘再复佳作赏析 陈志泽 主持满海光明刘再复因为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常常从飞机上俯瞰观赏海洋。空中看海,像是看梦。眼下的海是朦朦胧胧的无边无际的墨蓝色,空间与时间都凝固在墨蓝色的梦中。有一回,正当我向下俯看的时候,突然有一股强烈的阳光穿过云层射向大海,顿时,大海变成铺上一层黄金的巨大蓝宝石,而且放射出一种奇异的、令人震撼的大光明。这是天空与大海拥抱的瞬间突然迸发出来的天地大激情。这么雄奇的蓝宝石,这么浑厚的大光明,这样壮阔的大激情,居然就在我的脚下与眼下。世界

    散文诗世界 2015年1期2015-11-23

  • “中国当代作家总体的成就超过了现代作家”(访谈)
    刘再复 朱又可 等维度“中国当代作家总体的成就超过了现代作家”(访谈)刘再复 朱又可 等朱又可:说说你所看重的是哪些作家?刘再复:现在这些作家们非常有活力,这个不是一般的,因为他们是从政治理念里面走出来的,1980年代这批人从政治理念的框架里面走出来,走出来以后才开始说这个爆炸的问题,其实母性早在文学里面。“五四”运动有一种开天辟地的功劳,但是整个创作的实际还是不够理想的,我们80年代这批作家一出来以后,不得了,我现在读的都已经读不过来了,但是我敢肯定整体

    西部 2015年7期2015-11-18

  • 涉笔成悟,自成一体——论刘再复的“悟语体”散文创作
    规划基金项目“刘再复学术思想整体研究(1976-2013年)”(项目批准号14YJA751004)的阶段性成果﹞刘再复曾经说:“我把四十八岁之前(一九八九年之前)的人生,视为第一人生,把这之后到海外的人生视为第二人生。”如果说刘再复“第一人生”主要从事散文诗创作,“第二人生”则把创作中心转向散文创作,共创作《漂流手记》十卷本散文,其中有两卷系“悟语”组成,一卷是《独语天涯》,共写了一千零一则;一卷是《面壁沉思录》,共写了五百则。而《红楼四书》中的第一卷《红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6期2015-11-14

  • 再复,也是一个“半农”
    最早注意到了“刘再复”的名字。当时,刘再复的文学批评刚刚起步,陆续在报刊上读到他与人合写的批判“四人帮”文艺谬论的长短文章。其中,“刘再复”的名字很引人注目,因为他不由得会让人联想起在五四时轰动一时的文化名人“刘复”。我曾对人半开玩笑地猜解说,“再复”也许意味着又一个“刘复”再世。我的研究生导师唐弢先生那年共招了十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学生。可能是文学研究所揽才心切而唐先生却心有余力不足,不久便决定将我们十人分为三组指导,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在王士菁和林非两位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3期2015-11-14

  • 一个人与一个文学时代
    烨编定《解读刘再复》的集子,梳理目录,一个题目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就是“一个人和一个文学时代”。一个人当然指的是刘再复;一个时代,则是以八十年代为起点和中轴的文学变革时代。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及之后的二十年,其文学思想代表人物是鲁迅、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第二次是劫后复苏的八十年代,在这第二次文学变革的大潮中,刘再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许多事情记忆犹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3期2015-06-01

  • 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
    题探讨,著作有刘再复 (1987,1988c)的《性格组合论》和《文学的反思》、九歌(1989)的《主体论文艺学》、敏泽 (1988)的《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董学文 (1992)的《两种文学主体观》、徐碧辉 (1997)的《文艺主体创价论》等。此外,刘 再 复 (1985a,1985b,1985c,1985d,2002)、陈 涌(1986)、杨春时 (1986,2002)、夏中义 (1995)等一大批学者都发表了有份量的研究论文。在1980年代,人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0

  • “地狱之门”与“天国之门”
    古大勇摘要:刘再复从“原形文化”和“伪形文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四大名著”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天壤之别,《红楼梦》和《西游记》体现的是中国的原形文化,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体现的则是伪形文化。刘再复同时依据“人”的价值标尺,认为《红楼梦》折射的是“人”的文化,《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折射的则是“非人”的文化。刘再复对“四大名著”的评价乍看石破天惊,不合常情,但事实上有理有据,切中肯綮。他的观点不免遭到一些批评,但纵观这些批评文章,却不同程度地犯了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5-01-15

  • “人文何处”惊诧论
    的新世纪代言人刘再复先生声称那个如同流浪行吟诗人一般的“人文”找不到自己应有处所的惊诧方式;不过,这一愤世嫉俗的惊诧呼告非但没有表明所谓的“人文”无处可居无迹可寻,反将刘再复始终未在他文章中定义的“人文”两字高高安置在神圣进而神秘的处所,即刘再复在文章最后反复强调的人的内心,他慷慨地承诺每个人只要有向善之心,“人文”即可安居我心——如果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真的可以如此简单地像禅宗顿悟般易行,那么刘再复在文章开头充满忧患地提出这一问题就十足多余:既然心诚则灵,人

    扬子江评论 2014年3期2014-07-22

  • 刘再复“ 第二人生”的文艺理论研究
    62000)论刘再复“ 第二人生”的文艺理论研究古大勇(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刘再复“第二人生”的文艺理论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构想;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整体评估和学术定位;对文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和界定;提出 “罪与文学”、“文学的超越视角”、“文学史悖论” 、“告别诸神”等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主张。刘再复;文艺理论研究 ;“第二人生”; 研究成就前 言刘再复曾经说:“我把48岁之前(1989年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2014-04-09

  • 刘再复“第二人生”时期的现代文学研究*
    362000)刘再复曾经说:“我把48岁之前(1989年之前)的人生,视为第一人生,把这之后到海外的人生视为第二人生。”[1](P13)“第一人生”时期的刘再复,曾执中国文艺理论界之牛耳,引领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走向,倡导文学研究新思维,推动文学理论建设,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转型与重建。他提出的“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和“文学的主体性”等理论主张,产生了广泛的时代影响。1989年刘再复离开故土来到海外,开始了他的“第二人生”,期间他仍孜孜于著述,对中国文学和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2014-04-09

  • 刘氏的“豆腐渣”
    反盈天的今天,刘再复这尊曾经一度在中国文坛销声匿迹的学界“大神”,经过出版商们的精心策划和重新包装,在一阵紧锣密鼓的集体吆喝声中,又重新“跳”入了人们的视野。一部部浸透着浓厚商业气息的刘氏学术专著,尽管大都炒的是冷饭,却被出版商们披上了一件又一件华丽的外衣,不是将其浮夸为“文艺学领域的经典、曾激发无数人的思辨”,“中国现代文学中主体论文艺学最重要之文本”,就是将其飙捧为“无与伦比的触及中国文学根本的文学批评力作,相信它将给整个中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这

    文学自由谈 2014年3期2014-03-20

  • “地狱之门”与“天国之门”*——刘再复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再评价
    004)摘要:刘再复从“原形文化”和“伪形文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四大名著”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天壤之别,«红楼梦»和«西游记»体现的是中国的原形文化,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体现的则是伪形文化.刘再复同时依据“人”的价值标尺,认为«红楼梦»折射的是“人”的文化,«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折射的则是“非人”的文化.刘再复对“四大名著”的评价乍看石破天惊,不合常情,但事实上有理有据,切中肯綮.他的观点不免遭到一些批评,但纵观这些批评文章,却不同程度地犯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19

  • 刘再复“第二人生”散文中“故乡”的多义内涵
    一样不可思议。刘再复先生就有类似的生命体验,1989年的那场突发性事件,让刘再复猝不及防地告别自己生活了48年的故乡,黯然远赴大洋彼岸的陌生国度。对于刘再复这样一个已经把根深深扎在故土、每一缕触须都与故土故人血脉相连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种不留后路的连根拔起,又要重新寻找另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壤、养分和阳光,那其实是另一场人生的开始,刘再复谓之为“第二人生”,一切都要婴儿般重新开始,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刘再复说,“从故国到异国,真像‘转世投胎’”,“可是总是

    华文文学 2013年6期2013-11-16

  •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的“去政治化”策略研究
    化”论述,这由刘再复引发。比较而言,否定工具论中所运用的理论并没有什么新的特色,它主要是用文学的审美特性去反对文学的过度政治化,这样的话题,早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就已经充分展开过。所以,为文学的“去政治化”寻找新的理论起点,提供更为充分的理由,成为进一步的理论目标。这个追求借助于李泽厚所提出的哲学主体论,再经刘再复演化为文学主体论,引发了新一轮的“去政治化”论争,完成了理论的初步建构与实践。本文将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示“文学主体论”论争中的“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12

  • 刘再复的“悟法”批评话语 ——文学批评和文化思想研究的一种范例
    以建哲学与文化刘再复的“悟法”批评话语 ——文学批评和文化思想研究的一种范例李以建“以悟法读悟书”,这是刘再复《红楼梦悟》一书“自序”的篇名。它既是贯穿刘再复《红楼梦》研究始终的主旨,也是构成其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化思想研究的批评话语的最显著特点。“悟”源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提出《红楼梦》是“悟书”,或许并非首创。红学研究的著述,汗牛充栋,选择以佛学的视角来评论《红楼梦》,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红楼梦》的佛学寓意和主题内涵,或即兴书写、诗意阐发研究者契合佛理的

    东吴学术 2013年2期2013-03-27

  • 探求真知 守望诗意:《刘再复文学选集》序
    七辑共四卷的《刘再复文学选集》真是又感慨又兴奋。时间如流水,倏忽之间,刘再复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将近半个世纪。从当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新建设》编辑的年轻才俊,到如今隐居于美国洛基山下笔耕不倦的“客座教授”,这半个世纪他所经历的内心宇宙的跨度和漂流四方的空间跨度,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人群里面都是罕有匹敌的。他当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坛盟主”,那时他头上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组召集人,及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4期2012-12-17

  • 文论大家眼中的美学大师 ——读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①
    学大师 ——读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①白烨近读文学理论家刘再复的 《李泽厚美学概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这本精辟而深邃,厚重而隽永的力作,读来引人又启人,酣畅而淋漓。这样的好读又耐读的理论评述著作,真是久违了。刘再复与李泽厚,一个是崛起于八十年代的文论大家,一个是成名于五十年代的美学大师,两人自六十年代起就日益走近,过从甚密,并在后来先后移居美国科罗拉多,成为落基山下的两个近邻。而在治学方面,两人更是关联甚多,渊源深厚,由于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常常联

    东吴学术 2010年1期2010-04-05

  • 背负着故乡游牧——刘再复散文中的故乡意象
    15500)在刘再复三十几年的散文创作中,“故乡”一直是其散文书写的重要对象和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勾勒其不同阶段散文特点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故乡意象内涵的分析,对其在散文中体现的心路历程做简单梳理。一、从故乡意象缺席到理想故乡的追寻(一)故乡意象的缺席发表于1970年代末的《雨丝集》是刘再复的第一部散文诗集。这本小册子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时代话语”远多于个人话语,民族语境、阶级语境远远大于个人生命语境。这个时期的作者不仅站在读者之上对他们进行真理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2010-04-04

  • 远游者的沉思
    统吧。我觉得,刘再复的海外散文便是这一隐约的写作传统的再次光大。十九年来,他一面漂流,一面诉说心中的思考,写下散文《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还有其他的学术文字。这些散文如今由作者精选为《远游岁月——刘再复海外散文选》问世。读着他的散文,我们看到高尚心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思想的淬炼和生命的骄傲。故事当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在这之前,用他自己话来形容,刘再复头上顶着好多“桂冠”,有耀眼的“光环”。他那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所长,

    书屋 2009年2期2009-03-26

  • 刘再复90年代关于主体性的思考
    世纪80年代,刘再复从李泽厚手里接过“主体性”这根接力棒,从哲学这一抽象领域,跑到文学这一想像领域,引发了学界热烈的争论。到了90年代,随着“文革”叙事的渐行渐远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分化,主体性理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就刘再复个人而言,他并没有放弃对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他的主体性思考不仅补充了80年代思考中较少涉及的主体性内涵、主体与个体的关系等问题,而且突出对个体主体的思考,这些思考使其主体论建构更加全面。一、主体和主体

    飞天 2009年22期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