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婴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和年龄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而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完成课标下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而政治,作为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课堂活开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和政治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笔者就对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活动化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化;核心素养
一、在活动化的思想政治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指的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这个品格和能力应该适用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应该“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后,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单单只停留在对书本或者课堂的学习上面。而如果政治课堂沿袭过去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旧习,则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素养上的效果必然有限。
现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彰显探究、活动、体验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被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全面发展的人。
二、活动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构建
对于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活动化,可以通过强化思想政治课的体验性、思辨性、生活性、实践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法律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成长成为有担当有自尊的公民。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课的体验性,培养政治认同。所谓的“政治认同”,就笔者自身的观点看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他的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对国家政治理念,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及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所以想要构建出“体验型”课堂,作为政治老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情境创设。譬如,以“走近国际社会”这一课为例,可以在课前提前搜索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如:G20峰会的视频资料或者一带一路的视频资料等等,给学生播放这些视频片段,而后设置讨论活动。或者围绕主题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方式去感知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崛起的历程。
其次,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和政治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政治学习意识和兴趣,避免枯燥的课堂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譬如,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模拟人大代表选举的活动。鼓励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吸引力他们的注意力,避免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设置问题让同学分组讨论,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或者发表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政治认同”。
第二,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思辨性,培养理性精神。就是确定一个具有辩论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就此分组展开辩论。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相对于感性精神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在遇到和自身利益相悖的情况下,能够挣脱利益的驱使,做出以大局为重的选择。拥有独立自主的思维,不诉诸权威,不迷信教条。能够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强化思想政治课的生活性,培养法制意识。就是通过将法律内容和政治内容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内容、案例等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譬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材知识、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讲堂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第四,強化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打造课堂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对于公共生活中的大小事务进行积极参与,提升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村委会或居委会的选举,由此加深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可以在校园中进行“小社会”的模拟,让大家对校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活动的强化对于学生今后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的塑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空洞说教的教学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思想政治课堂的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践行,在活动中提升自我,使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何诚.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B版.2017(09).
[2]邱斌左群.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3:4-8.
[3]李婷.思想政治课以活动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