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如何“回答”,而极少重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更有甚者,由于教学水平、调控课堂的能力有限,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不足,在教学中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上来,影响自己的权威形象,或者担心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浪费课堂时间等原因,不鼓励甚至压制学生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会提问。这与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堂学习不主动投入有关。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数学问题意识,没有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不知道怎样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例如某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引出三角形后,提问:“同学们,关于三角形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由于学生没有预习,无从答起,教师一再启发,终于有学生发言:“我想知道三角形是不是有三条边。”“我想知道三角形是不是有三个角。”……学生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引导,结果是明知故问。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意义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_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搜寻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使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让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考、探索的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建构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认真倾听并及时评价,给予肯定或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数学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用语。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例如,一年级课堂上的某个教学片段:
师:从图上我们知道了白兔有9只,黑兔有7只。那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1: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生2: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
生3: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4:9+7等于多少?
(教师对前面三生的回答一一肯定,并指出问题1和问题3意思是一样的。对生4的问题做了停顿、思考,并以希望的眼神加以如下引导。)
师:9+7是什么意思?你想问的是什么?
生4:我想问9只白兔和7只黑兔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只。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要先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再给予点拨和启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渐渐敢于提问。
2.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提出有效的学习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可以指导学生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数学课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二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出问题;三是从知识的重难点入手,围绕重难点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复习是学生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概括归纳,一边提出问题,查缺补漏,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积极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教师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后,整理复习时会常遇到如下的题目: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复习阶段,学生对这样的题目早已失去了解答的兴趣,于是我稍作改动并加以拓展: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菜地,然后出示一组关键词“小路、篱笆、墙、青菜、栽树、水池”,让学生围绕关键词设计出生活实际问题并讨论、解答、交流。这样一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涌现出了如下问题:(1)长方形菜地的四周有一条小路,小路长多少米?(2)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如果要用篱笆围起来,至少需要多少米的篱笆?(3)每平方米种9棵青菜,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青菜?(4)每2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5)如果在这块地上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水池,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含义的理解,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巩固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得到了拓展,数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