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健
一、哲学的维度:让语文教学朝向生命成长的方向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知识观和学生观,往往会决定他在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用文本点亮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如果是借助对话的形式,通过诱导式的提问控制课堂,和少数优秀学生联袂上演一出预设中的剧目,那么,不管这样的课堂有多精致,都算不上好的教学。因为学生依然笼罩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无知感和依赖感,他们宁愿待在不自由的安全之中也不愿冒险去探索,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他们被深深淹没于“沉默文化”中,顺从、盲从,直至无声。不尊重儿童文化,用成人的价值与观念去评判,这正是作为压迫者(教师)对被压迫者(学生)进行“文化侵犯”的结果。
最深刻的学习是在错误和失败中、在多样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不是被设计、被支配的对象,而应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
记得有一年公开课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我问:“读完这首词,请把你所有的感慨,浓缩成文中的一个词。你会选择哪个?”这时,有一位孩子忽然举手:“我选用‘肥’,我们六年级的生活紧张,学习节奏陕,但我看着肥肥的鳜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我的心情不禁也‘肥’了起来。”听课的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孩子的话让我对这首词忽然有了更深的体晤:词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现象的机械、冷漠的再现,“飞”“肥”两字,便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于是,我也高兴地对她说:“你的精辟见解也让我的心情不禁‘肥’了起来。”
永远保持心灵的开放和谦卑的倾听态度,在持续对话中寻求自我并发现共识,才能建构真正的民主课堂。网络时代,知识容易获得,见识未必容易产生。低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容易复制和传播,但是高层次的思维和技能,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植起来要复杂困难得多。学生最大的长处是好奇,让他们抱着游戏精神,不断尝试错误,经历从不会到会、从迷惘到顿悟的整个过程,才能体会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乐趣、充满挑战、充满意义的智力运动。
二、课程的维度:牵着住语文教学的缰绳
课程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指向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单一指向它们的内容,即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而非仅仅“教课文的内容”。这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
以《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为例,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一味纠缠于课文内容,任由学生发挥,无疑会上成一节科学课。所以,应该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学生言语生命的角度出发,挖掘这篇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
我对本课第二教时的教学内容做如下考虑。首先,从语言及表达角度思考文本。作者“深话浅说”,善打比方,并列举生动事例,将精深的科学知识讲得引人入胜。因此,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方法的多样、生动,语言的严谨、周密,可作为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课文在介绍互联网奇妙之处的过程中,叙述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所以,引导学生去体味文本言语表达的清晰有序,并进行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也可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第三,虽然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国际互联网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赞叹。这一切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来体会,特别是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要细细品味。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神奇的?”“课文中哪些词语不能缺少,一少就让我们体验不到国际互联网的神奇了?”這些问题的指向是对语言本质的思考,是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当学生专注心智、参与情感、调动想象,一遍又一遍努力“读进去”,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就能在知识要点的掌握过程中,体会到本篇科普小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能促使学生学会借鉴,提升自身的语文品质,培养咬文嚼字、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课程,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缰绳。
三、方法的维度:文本解读是基础
备课能力的萎缩,首先是解读文本的能力的缺失。很多时候,教学方法就蕴含在对文本准确深刻的解读中。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讲述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如何才能引领学生体会谈迁失去第一部书稿时的沉痛之情?备课时,我圈画批注,反复研读。1.品味“锁”,家徒四壁,但谈迁为何要将书稿小心翼翼“锁”在竹箱里?2.推敲“偷”,小偷仅仅偷走了一部书稿吗?但他偷不走什么?3.第二部书稿完成,作者为什么用“诞生”一词?课堂上,这几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通过品味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让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一个语文教师需要大量的文本解读的实践,才能开掘出自己的体验和领悟,对文本敏感、善感、多感,真正摆脱教参和他人的教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但是,教师的解读不能全盘教给学生,更不能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
(作者单位:兴化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