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对超重及肥胖患者的效果评价

2019-09-10 03:45高翠翠杨芳王晓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9年5期
关键词:超重肥胖

高翠翠 杨芳 王晓琳

摘 要:目的:探究医学营养干预对门诊超重及肥胖患者体成分及体重管理认知度的影响,为体重管理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相关经验。方法:对2017年6月—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3个月的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及密切跟踪随访,对干预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及体重管理认知度调查。结果: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嗜油腻(油炸食品、外出进餐频繁)、甜品摄入较多(零食、饮料)、体力运动少(久坐、规律锻炼)、压力大以及睡眠不充足;个性化营养干预后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及腰臀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量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减重知识的认知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对超重及肥胖患者减重效果明显,可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干预;人体体成分;跟踪随访

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1/3的人口受超重及肥胖的困扰,且预计发病率仍在持续增加[1];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显示,从1993—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2]。秘迎君等[3]对中国九省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调查显示,2011 年中国成人的肥胖率为 11.3%、超重合并肥胖率为42.3%,分别是 1991年的3.27、2.84倍。超重及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儿童性早熟、生殖、癌症甚至抑郁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8]。本研究对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例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医学营养干预,对干预前后患者体成分及体重管理认识度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旨在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实践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6月—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非药物体重管理门诊超重及肥胖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超重及肥胖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超重24kg/m2≤BMI<28kg/m2,肥胖BMI>28 kg/m2;(3)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研究对象103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67人,平均年龄36.58岁。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下丘脑、垂体病变、库欣综合征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继发性肥胖者;(3)肿瘤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人体测量 所有测量在体重管理门诊进行,由同一营养医师根据WHO规定方法进行测量:测量身高(m)时要求被测者赤足,足跟、臀部及头枕部3点在同一垂直线上,躯干自然挺直,测量数值精确到0.5cm;测量体重(kg)要求采用电子秤,被测者要求清晨空腹且排空大小便、着内衣,数值精确到0.1kg;测量腰围要求被测者直立,双脚分开25~30cm,体重均匀分配,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处测量腰围,皮尺紧贴皮肤,数值精确到 1mm。

1.2.2 人体成分分析 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720,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研究对象的人体成分数据。嘱患者测试前2h避免剧烈运动,排空大小便,测量时着轻便衣物,脱袜赤足,身体放松站立到测试台上,双脚踩在脚型电极上,双手均匀用力握持手柄,面视前方,站稳后启动数据测试,测试过程中禁止患者说话及活动,大约测试1min。测量其体脂率、肌肉量、腰臀比等。

1.2.3 生活方式及体重管理认知度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自行设计问卷,干预前调查,内容包含零食、饮料、外出就餐、抽烟、饮酒、体育锻炼、压力、睡眠等;自行设计的体重管理认知度调查问卷包含30个选择题及20个判断题,每个2分,共100分,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统计得分。

1.2.4 医学营养干预方法 (1)对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超重及肥胖的患病原因、诊断标准、危害、各种治疗方法及利弊情况,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的科普讲座,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管理日记记录方法及跟踪随访注意事项。(2)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体重管理门诊专职营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处方,处方依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限能量平衡膳食及食物交换份法制定:根据患者所从事工作类型计算能量需求,每日20~30kcal/d,蛋白质1.0~1.2g/(kg·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55%、脂肪供能比20%~30%,保证充足蔬菜、水果摄入量,保证每日饮水 1.5L 以上;另外给患者详细介绍食物交换份法,豐富患者食物摄入种类。根据患者的运动习惯制定运动处方,每天30min以上的有氧运动,标准以微出汗为宜,5~7d/w,建议患者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单车、跳绳等中低强度的运动形式,此外建议患者佩戴计步器,每日步数至少10 000步。另外,依据患者情况为其设定月减重目标以及对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戒烟、戒酒、减少零食饮料及油炸食物摄入、定时定量进餐,减少外出进餐次数、放慢餐速等。(3)跟踪随访:给患者发放体重管理日记本,记录食物摄入种类及摄入量、运动形式及时间、每日早晚净体重;建立减重微信群,定时收集患者体重管理日记,每日在微信群发送2条体重管理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信心及改善依从性。(4)入组超重及肥胖患者每4w返回门诊复测,根据结果调整方案,同时为患者举办减重沙龙,让患者之间充分交流减重体会及心得,增强患者的信心。干预12w后复测体重、腰围、人体成分及认知度调查,评估干预效果。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重及肥胖患者生活习惯调查

表1显示,超重及肥胖患者大都存在1种甚至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其中63.1%的患者经常摄入油炸食品、48.5%的患者经常吃零食、61.2%的人经常喝饮料、76.7%的患者外出进餐频繁、82.5%的患者久坐时间较长、66%的患者很少规律锻炼、60.2%的患者经常感到睡眠不充足、19.4%的患者经常抽烟、17.5%的患者经常饮酒,这些均可能是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

2.2 超重及肥胖患者干预前后人体测量结果比较

如表2所示,干预后超重及肥胖患者较干预前体重、BMI、腰围、体脂率、腰臀比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量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体重管理认知度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相关数据显示,44%的糖尿病负担、23%的缺血性心脏病负担及7%~41%的某些肿瘤负担均可归因于超重及肥胖[9]。试图将超重及肥胖患者达到理想体重的做法比较困难,研究显示,只要适度降低体重(如降低到原来体重的5%~10%)就会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0%,一些肿瘤的发病率降低50%,可能适度的体重降低足以刺激分解代谢,导致脂肪组织产生的三酰甘油、胰岛素、纤溶酶、瘦素抑制剂及其他产物都有所降低[10]。

超重及肥胖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疾病、能量代谢异常,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则是导致能量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外卖点餐、久坐办公等均可能导致患者超重及肥胖,本研究调查显示,门诊超重及肥胖患者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嗜油腻(油炸食品、外出进餐频繁)、甜品摄入较多(零食、饮料)、体力运动少(久坐、规律锻炼少)、压力大以及睡眠不充足。

目前,市面常见减肥方法包括药物、手术、针灸、节食、运动疗法等,本研究采取个体化医学营养干预方法,此种方法最为安全,通过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相关认知度、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密切跟踪随访等进行体重管理,同时本研究通过为患者设定减重目标、并建立微信群及开设减重沙龙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患者的目的性、自信心及依从性,另外通过测定人体成分分析评估干预效果。人体成分分析是通过测定电阻抗,估算人体脂肪、肌肉等各成分含量及分布特点[11],其相比传统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及疾病状态。体脂率能够直接反映体内脂肪水平,腰围及腰臀比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肥胖类型,研究显示,腹型肥胖具有更高的慢性病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经过系统的体重管理3个月后,患者对体重管理的认知度明显增加,体重、腰围及BMI明显下降,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体脂率、腰臀比明显下降,肌肉量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说明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下降主要为体内脂肪,且腹部脂肪蓄积明显减少,而体内肌肉量未受较大影响,这与刘琳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方案对肥胖及超重人群效果可观,本研究为体重管理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经验。因此,应加强对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健康宣教,增加健康的认知度,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可通过微信群及沙龙的形式增加患者之前的交流,增强其信心及改善依从性,从而降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发病率,减轻社会负担。此外,本研究亦有不足之处,一是涉及样本数仍较少,二是随访跟踪时间较短,本研究干预的3个月内患者依从性良好,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患者的依从性可能降低,因此可继续延长随访时间,观察长期干预效果,进一步对超重及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方法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Prentice AM.The emerging epidemic of obe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J].Epidemiol,2006(35):93-99.

[2]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10):525-540.

[3]秘迎君.中国九省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及其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4.

[4]Xi B,Liang Y,He T,et al.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93—2009[J]. Obes Rev,2012,13(3):287-296.

[5]Zhao YW,Wang Y,Zhao S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blood pressure,blood lipid and blood glucose in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J]. Med J Chin PLA,2013,38(9):781-783.

[6]于洪志,杜钟珍,吴琦.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11):47-51.

[7]Bhaskaran K,Douglas I,Forbes H,et al.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22 specific cancer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5.24 million UK adults[J]. Lancet,2014,384(9945):755-765.

[8]Wronka I.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age at menarche in girls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groups[J].Anthropol Anz,2010,68(1):43-52.

[9]賀媛,赵小兰,曾强.城市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4):390-394.

[10]Lubos Sobotka.临床营养基础[M].第4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1]Kyle UG,Bosaeus I,De Lorenzo AD,et al.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part I:review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J]. Clin Nutr,2004,23(5):1226-1243.

[12]刘琳,等.人体成分分析在体重管理单纯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8):31-33.

猜你喜欢
超重肥胖
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超重、失重的判断技巧
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进展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脂肪分解和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超重和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老年超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呼吸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