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慧
摘要:高中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当中的基础部分,对高中生的教育也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教育部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高中教育参与者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進行学习和成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我们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育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完成时代、社会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物理问题的解答是一种将物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物理理论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想要进行更加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就应当着重培育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意义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想要进行更加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物理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全方面反应,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越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程度也就越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也就越强,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理在实质上是一种应用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我们会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并且受制于时间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也没有办法过多的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物理应用能力上有一定的缺失,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物理解题能力的培育,就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对学生进行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效率上的提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学习效率低下,实际上就是对物理知识的规律掌握不够,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高效的学习,而我们通过进行物理解题的培养,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
我们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要将物理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够将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将明确,物理知识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应用,从而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掌握,我们的学习效率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兴趣
通常意义上来讲,学生最好的老师并不是我们,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进行更加高效的物理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物理解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解答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并且也可以利用一些肢体动作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的兴奋,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兴趣。
例如,我们在进行电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物理问题来模仿电路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解题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例如,“如图1所示的电路,有一个滑动变阻器,它的电阻为R,其两个固定接线柱在电压恒为U的电路中,其滑片c位于变阻器的中点,M、N间接负载电阻Rf=R/2,Rf的电压与U/2的关系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育学生的解题兴趣,最终得出结果,Rf的电压小于U/2。
图1
(二)培育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物理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一些已经进行过学习的物理知识,还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下降。而我们通过物理解题能力的培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物理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物理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单纯的解法,并且不同的物理问题解答方法甚至还会运用到不同的物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也就会将很多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进行综合的应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将物理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也就能够提升物理知识联想能力,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结语: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通过物理解题能力的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随之有所提升,并且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规律能够更加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通过培育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及培育学生的联想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并且将物理知识牢固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林.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7-68.
[2]陈莉.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7,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