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珠
【摘要】情境教学是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较为简单直观,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三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情境是指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创设一些场景、 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便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而展开。那么,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什么呢?
一、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华裔学者崔琦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识特点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可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情境,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如果我们把教材中所反映数学问题的一幅幅画面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还可自编一些有针对性的童话故事、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我教 “商不变的性质”时,给同学们讲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环境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小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地说:“大王,再多给一点吧!”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大度地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应该满意了吧!”“这才差不多!”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了故事,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我接着问:“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呢?为什么?”这样有针对性地把“商不变”的性质隐含于有趣的童话故事中,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所在。
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数学情境所吸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存在着数学,把应用性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数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无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当我教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创设如下有针对性的应用情境:“国庆节那天,我了解到我们班小明同学的妈妈进了两批水果,售完后,两批水果得到同样价钱,我问她是赚了还是亏了,她说:‘第一批水果热销,提价20%卖出,第二批质量不够好,降价20%卖出,总算两批水果卖出不赚也不赔。’同学们,你说小明的妈妈说得对吗?”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列式计算的,有估算的,也有同学说不给出卖多少钱,不能计算,还有的说设卖a元,甚至有的干脆设卖300元。经过一轮激烈的辩论,最后终于尘埃落定—是赔了。此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和验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又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所以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乎客观,具有真实性,让陌生的材料熟透化,抽象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如六年級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节“商场购物”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我拿出二大三小五瓶雪碧,大瓶2000ml,单价7元,小瓶250 ml,单价2元,告诉学生这是老师刚从商店买回来的饮料,学校门口有几间商店,不同商店有不同的优惠方法:甲商店,买大送小;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买满30元八折优惠。你知道老师用了多少钱买回这些饮料吗?今天同学们做一回顾客,根据你需要的数量,看到哪间商店最省钱,然后形成下列表格。充分交流互动后,学生发现当买的种类与数量不同时,会出现不同的选择方法。以上创设的情境素材出自学生的身边,是真实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和谐,这样,学生学习就更主动,探究欲望更强烈。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的课堂”这一理念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的课堂”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分不开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有效的课堂”提供前提和条件,许多教师创设的情境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在几分的情境中得到参与和互动,剩下的30多分钟还是脱离了现实的单纯的数学学习。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获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创设如下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番茄和小刀,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切出一个平面。接着,用手摸一摸所切的面,体验对“面”的真正认识。然后,又引导学生在已有面的右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棱”。感知棱的形成后,又让学生在已有两个面的上面再切一个面,这时课堂气氛活跃,高潮掀起,学生发现三个面交于一点,这个点就叫做顶点。最后,让学生完成整个长方体的切割,进一步体验、感知一个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本节课自始至终发挥了情境的导向作用,活动连惯,内容详实,过程新颖,把数学问题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游戏活动与知识学习两者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实践证明,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该多些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且有针对性、真实的、有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充分观察、分析、操作、判断、推理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黄研.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新课程·中旬,2017(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