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
语言文字虽是抽象的符号,但却来自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一个个词语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大千世界里闪动着,它们蕴含着形象意义和情感色彩。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离不开他们的经验,更离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但是,当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识字,课本上阅读,作文本上习作;课复一课,孩子就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这种从符号到符号,从概念到概念的封闭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认识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没有生命的气息,必然是僵死的。
教师设计情境,一是从教材出发;二是运用呈现美感的直观手段,以美激爱,情境的强度逐步加深;三是教师的语言描绘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并且促使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四是在情境中始终注意教材语言文字的落实,即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情境课程,从课堂内学科与活动的组合,到打破学科界限,走出课堂,实行大单元联动,再到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天地间获取源泉,加上幼小衔接的过渡课、微型课程的补充,如网络一般使教育空间通过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儿童作为活动主体角色的系列性操作,又在情境课程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
情境作文十分强调儿童对大自然的观察。尤其在低年级,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那是艺术语言的温床。我常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带到美的世界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悦,爱美之情升騰起来,儿童的语言也伴随着情感而迅速组合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