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国
摘要: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上,为了给这些活动留足充足的时间,往往挤占甚至忽略了诵读的环节。但是,书诵读百遍,其义自见。只匆匆一读甚至不读课文,直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诵读的兴趣,更影响了诵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策略,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等方法,在读中领会文章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策略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把“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阅诵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具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且语文能力是核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
事实上,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上,为了给这些活动留足充足的时间,往往挤占甚至忽略了诵读的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匆匆一诵读甚至不读课文,直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诵读的兴趣,更影响了诵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作为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块之一的读不应被省略,反而更应该加强。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领会文章内容。
下面说一说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的策略。
第一,重视诵读。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時,我都会专门安排第一课时用来读。例如:在学习《雨巷》时,我先让学生课前自主诵读,解决生字生词问题。上课时,先安排两组分别齐读,以熟悉课文内容。再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要求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请个别同学展示朗读。最后,由教师做示范朗读。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之前必须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经过了这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下节课诗文赏析做了极好的铺垫。
第二,创设情境。
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像设备,也可以通过教师口述创作背景,或者提供补充的阅读材料。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首先给大家用课件展示了“三从四德”、“七出”等封建社会中女性所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心底里有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然后,请同学朗读时,再配上《梅花三弄》一类比较哀婉的伴奏音乐。这样的音响效果,把静止生硬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读书人变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这样在朗读时,就能很快进入那种符合文本的意境,而且感情更加充沛。
最后,分角色展示诵读。
语文课堂上,不只是合作探究的问题可以展示,朗读也可以展示。学生通过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画面、人物,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之后,我要求各个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在全班同学前展示研读的成果,并让其他小组给予点评。不仅要打分,还要指出优点和不足,优点是大家该共同学习的,而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进,需要由点评的同学给出正确的示范。这样,无论是展示诵读的同学还是点评的同学对于文中各个人物形象及性格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诵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于漪老师在著作中也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因此,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诵读的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也必将因诵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从《少年闰土》到《故乡》——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融合.《上海教育科研》.谢建萍.2013年7期.
语文课程标准研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营造“磁力”效应:我的语文学习兴趣说.于漪.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北京当代师苑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