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9-09-10 07:22陈红梅,徐精敏,董兴艳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城镇化幼儿教育

陈红梅,徐精敏,董兴艳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理念呈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均不充分,角色认知、亲子陪伴、亲子沟通成为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促进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需要营造氛围,激发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自觉性;鼓励母亲和祖辈家长给予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以精准的理念对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关注父亲亲子沟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城镇化;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6-0051-06

【作者简介】陈红梅(1973-),女,湖北黄石人,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徐精敏(1986-),女,辽宁丹东人,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硕士;董兴艳(1976-),女,武汉人,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土地聚集,人口集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上。许多农民不再如父辈般被捆绑在土地上务农,年轻的男性开始选择并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他们或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成为进城务工者,有的就近打工,有的则背景离乡。由于父亲不在家里,幼儿多由老人或母亲照看。加之,“严父慈母”式中国传统教育的惯性,农村父亲在幼儿生活的影响日渐微弱。

国外学者阿玛托曾提出了一个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促进孩子成功或为孩子的成功提供技能示范,操作化为父亲的受教育年数)、经济资本(即提供支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和成功的资源,操作化为收入)、社会资本(提供对孩子有利的环境和社会关系,操作化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亲子关系)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1]国内外多项研究也表明,父子互动能促进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社会适应性提升、学业成就提升等。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那些与父亲接触并保持良好关系的幼儿比那些与父亲关系不良或者父亲处于其生活边缘的幼儿在逆境中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

目前国内关于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城市父亲的研究,而对农村地区的父亲研究不多,特别是对处于城镇化背景中正面临生活方式转型的农村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更是少见。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现状为例,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調查的对象为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东山地区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最西北边的一个街道,其前身为农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问卷243份,回收率为93.4%。问卷填写时,要求最好由父亲亲自填写,但因有些父亲外出,就由其他家长电话采访代替父亲填写。问卷填写者中82.3%为父亲,12.3%为母亲,5.4%为其他亲属关系。本研究共有东山幼儿园的36名父亲参与了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根据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情况,每班从参与程度的好、中、差水平中各选取2名代表进行深度访谈。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分析。其中,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基于前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研究编制了《父亲与孩子沟通问卷》和《父亲参与教育问卷》。《父亲与孩子沟通问卷》分为情感态度和教育行为两大维度,共23题,每题按照1~5进行赋分,分值越大表示父亲与孩子沟通状况越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达到0.88,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91(p<0.01),累积解释率达52.9%,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91~0.96(p<0.01)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p<0.01),低于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父亲参与教育问卷》分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维度和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维度,共20题,每题按照1~5进行赋分,分值越大表示父亲参与教育程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达到0.9,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9(p<0.01),累积解释率达54.36%,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7~0.91(p<0.01)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p<0.01),低于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还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父亲对幼儿教育参与的相关信息,由访谈对象的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完成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理念呈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父亲的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父亲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较大,有陪伴幼儿成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愿望。但是,持完全肯定的比例并不高,仅57.2%的父亲对自身教育角色的重要性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还有29.6%的父亲对自己教育角色的重要性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还有13.2%的父亲认为自己对孩子成长毫无影响。可见,还有不少父亲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自身教育角色没有正确的认知,缺乏强烈的参与教育孩子的热情,导致对幼儿教育缺乏责任感,参与幼儿教育的动力不足。

城镇化背景下,父亲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日益理性。如问及“您最重视孩子哪一方面的发展”时,54.9%的父亲关注幼儿身体健康,32.2%的父亲关注幼儿的性格成长,仅有7.0%的父亲追求知识化的学习,还有5.9%的父亲选择了“其他”。与总是要求幼儿园要教授小学知识的母亲和老人相比,父亲的教育观显得更开放和洒脱,在教育上也更强调顺应自然。访谈中,三分之一的父亲表示不再认同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他们强调父亲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近半数的父亲认为自己比母亲更胜任孩子的教育,如有的父亲认为孩子母亲的性格急躁,没有耐心;也有父亲认为母亲文化水平不高,自己更适合教育孩子。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均不充分

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得分都在3分以下(详见表1)。从表2和表3(见下页)中可以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情况相对集中于“有时”“较少”和“从不”等选项上,说明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均较少,并不充分。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程度显著高于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程度(F=75.27,p<0.01),说明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和深入性均高于参与幼儿园教育。这可能因为父亲本身就是家庭的一员,言传身教都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会更直接和便利。而幼儿园毕竟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父亲参与活动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非父亲想参与就能参与,而且幼儿园教师以女性群体为主,这对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有父亲在访谈中明确指出:“幼儿园都是女同志,与陌生女同志交往感到不太自在。”

经过相关分析,本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与其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行为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58,p<0.01)。这意味着关注幼儿家庭教育的父亲,也更乐于参与幼儿园教育。反之,不关注幼儿家庭教育的父亲,也不会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

(三)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是角色认知、亲子陪伴、亲子沟通

经过系列的检验分析,发现幼儿性别及年龄、父亲学历等因素对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并无显著相关,而角色认知、亲子陪伴、亲子沟通三种因素与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有显著相关。

1. 父亲对教育角色的认知。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父亲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父亲认为“自己对幼儿发展影响不重要”得分越高,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得分越低。而父亲认为“自己对幼儿发展影响不重要”得分越低,即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参与幼儿教育的得分越高。可见,父亲对自身教育角色的认知决定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育的实际行为。

2. 父亲对孩子的亲子陪伴。亲子陪伴最直接的反映是父亲与孩子见面的频率。调查显示,由于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东山地区许多居民从以前纯粹务农已经转向多样化发展。有的居民务农,有的做生意,有的在家赋闲,有的则在武汉市中心城区打工。有近三分之一的父亲不能每天与幼儿见面,原因是工作地方较远,不方便每天回家。如17.3%的父親一周见一回孩子,5.3%的父亲一月见一回,3.7%的父亲半年才见一回,更有2.5%的父亲一年难得见一回孩子。累计有28.8%的幼儿没有每天与父亲共处的机会,父亲缺失幼儿教育也在所难免。

即使有三分之二的父亲每天可以与幼儿见面,但也并不一定就能有效地参与幼儿教育。有效的陪伴不仅仅是形式化地在家,而应体现在父亲能否与幼儿发生实质性互动,如与幼儿一起游戏和沟通。表5所示,每天在家的父亲中,仅有28%的父亲可以保证每天1小时以上的有效亲子陪伴,而绝大多数父亲每天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当然也有少数模范父亲可以每天陪伴孩子超过2小时,但比例仅为10.3%。采用方差分析发现,父亲每天与幼儿游戏和沟通时间的不同,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方面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发现,每天与幼儿游戏和沟通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以及一般不在家的父亲在参与幼儿教育方面的得分分别显著低于其他三个时间段的父亲。可见,陪伴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质量。

3. 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发现,父亲与孩子亲子沟通的程度与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详见表6)。亲子沟通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和教育行为两方面,表6中我们可以发现亲子沟通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程度均有直接和显著影响。

(三)城镇化背景下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存在现实困难

在深度访谈中,我们归纳和总结了父亲在参与幼儿教育时存在的现实困难:(1)生活压力导致父亲无法参与。许多父亲强调自己要养家,工作很辛苦。由于忙于生计,所以没时间陪伴孩子,到幼儿园参与活动,要请假会扣钱,担心经济会受到损失;(2)父亲育儿能力不足。多数父亲表现出对教育孩子自信心不足,常常对孩子任性、乱发脾气、不好好吃饭等现实问题缺少应对的方法;(3)父亲不善于和幼儿沟通。一些父亲认为,孩子多由母亲和老人带,对母亲和老人依赖性比较强,跟自己感情不深,不知道如何沟通。甚至有父亲说,孩子很怕自己,不敢亲近,所以无法沟通;(4)父亲缺少参与幼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孩子年幼,生活护理和教育环节往往由祖辈家长及母亲垄断。加之,祖辈家长和母亲对父亲教养的能力不放心,因此干脆不让父亲插手孩子的教育。部分父亲反映,家中的母亲和老人,根本不让自己插手。有时自己想积极一下,反而被嫌弃带不好孩子;(5)父亲育儿观念仍受传统教育观念制约。部分父亲观念仍然较传统,受到“母职天赋”观念的影响,认为父亲的职责主要是养家,整天在家带孩子是没出息的表现;(6)父亲与女教师沟通存在性别阻碍。部分父亲坦言,自己之所以很少参与幼儿园教育,是由于性别原因,不好意思跟女老师多接近。认为在与女老师沟通方面,孩子的母亲会更有优势。

三、促进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幼儿的父亲既不能等同于城市的父亲,也不能简化为农村的父亲。他们处于从农村向城镇化转轨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父亲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要有精准服务的意识。由于我国当前社会化教育指导机构缺乏,所以幼儿园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指导工作。基于本次调研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氛围,激发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自觉性

首先,政府和社会都要重视并大力倡导父亲对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起的特定作用,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专项经费、培训相关师资、配套活动设施,以促进父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其质量的全面提升[3]。其次,通过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舆论导向宣传,进一步改变“母职天赋”的传统观念,呼吁社会大众关注父爱缺失的社会问题,树立父亲在教育活动中的正面形象,激发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一度热播的亲子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鼓励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优秀案例,让民众看到父亲也可以很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最后,幼儿园要通过科学育儿理念的宣传,强调父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影响,激发父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父亲的教育责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注重与孩子沟通,从而提高父亲开展亲子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好爸爸”评选活动和“爸爸学堂”教育活动,为广大父亲树立榜样,激发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鼓励母亲和祖辈家长给予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园教师要向幼儿家庭中其他成员如母亲及祖辈家长宣传父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呼吁母亲和祖辈家长要舍得放手,营造有利于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良好家庭氛围。父亲不仅是孩子的经济提供者、照顾者和保护者,更应成为孩子教育的倾听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母亲和祖辈家长应支持并督促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绝不能剥夺父亲教养的职责。此次调查显示:父亲相对易于参与且参与频率较高(将表1、表2中“常常”和“总是”两项选项累计而得)的家庭教育活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带孩子出去玩;第二是与孩子讨论他的所见所闻;第三是与孩子一起观看并讨论电视节目。此外,“陪孩子一起玩玩具或游戏”比例也比较高。在幼儿园教育中,父亲相对易于参与且参与频率较高的活动中,排在第一的是与孩子一起完成幼儿园布置的任务;第二是参加家长会;第三是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运动会、春游等集体活动。上述信息能为母亲和祖辈家长放手让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提供宝贵的线索,可以选择这些大多数父亲都愿意并喜欢参与的方式,从易到难地鼓励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

(三)以精准的理念对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情感态度和教育行为,本研究尝试把城镇化背景下的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状态划分为四类“无心无力、无心有力、有心无力、有心有力”。无心的父亲,往往是缺乏承担孩子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无力的父亲,往往缺少参与幼儿教育的时间和能力。如果父亲既无心又无力,一般很难改变他们,对这类父亲幼儿园教师要更注重与母亲的沟通。对于无心但有力的父亲,可以通过主动邀约,协商选择父亲觉得舒服和适合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幼儿教育,体验亲子育儿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有心的父亲,一般都是教育意识比较强的家长,普遍重视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于有心无力的父亲,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幼儿教育。如有些父亲虽然有教育意识但因工作繁忙或身处外地而无法来园参加活动,就不一定非要强求这些父亲来园参加活动,可以采用别的活动形式让其参与幼儿园教育,如网上观看幼儿在园的照片或视频,网上沟通与交流幼儿在园情况等。也可将幼儿园需要父亲参与的亲子活动尽量放在下班后及节假日,方便父亲参与。有心又有力的父亲,既有教育意识,又有教育时间和能力,这是我们应该大力争取的对象。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秀父亲的性别优势,邀请有优势和专长的父亲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弥补幼儿园男性教师资源不足的缺陷。如农村地区的父亲可能会擅长园艺、木工或其他手工活动,可以邀请这些父亲来园当“爸爸老师”。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针对父亲的特点设计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帮助农村父亲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感受育儿的快乐。如父亲们更喜欢凭借自己强健的身体和孩子一起玩耍,更倾向于培养孩子挑战和独立的性格。因此,幼儿园为父亲组织的亲子活动,可以开展一些需要较强力量和较大体力的活动,或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给予幼儿和家长别样的快乐体验。

(四)重点关注亲子沟通能力的提升

父亲在幼儿教育中教育角色的缺失一般可以分为生理缺失和心理缺失两种情况。生理上的父亲缺失,意指由于父亲不在家中而导致的孩子缺少父爱和父亲的关怀。心理上的缺失,意指虽然父亲在家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孩子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淡漠,孩子与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受到损害[4]。针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父亲的育儿需求和困难,幼儿园应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和引领。前述数据分析表明,亲子沟通的能力对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尤其是参与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幼儿园可以选取亲子沟通作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能力提升的突破点,向父亲们宣传现代育儿理念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父亲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教给父亲解决育儿问题的对策,帮助父亲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法,从而建立育儿的自信。现在年轻的父亲们都会使用手机和网络,即使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也可以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幼儿的关注,拉近自己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从而密切亲子感情。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父亲,幼儿园教师可以主动通过网络及电话与家长沟通,向其汇报幼儿的发展情况,鼓励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养成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的好习惯,实现多元方式和不同程度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发挥父亲对幼儿的重要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 Edward F. Zigler.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erss,1982.

[3] 吴航,朱嫚嫚,刘雯.幼儿父亲参与父职教育的意愿及其阻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4-40.

[4] 陈小萍,张海钟.父亲缺失研究评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99-103.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4B587)、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幼儿园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胜任力研究”(课题编号:2016A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陈红梅,616358007@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城镇化幼儿教育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