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高质量,以及德国公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模式在我国十多年的实验研究,本文重点对德国双元制的若干方面进行论述,希望有助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关键词:双元制;现代学徒制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德国有80%的年轻人是通过接受过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而得名的。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所以,整个职业教育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
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培养技能人才的国家。“蓝领”和“白领”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没有明显差距,同时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畅通了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渠道,所以,德国大部分青年人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据了解,德国大约只有12%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而“双元制”学徒约占51%,技术员学校和技师(师傅)学校学生约占7%。加上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70%,毕业后成为熟练工人。
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双元制”教育体系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来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即使是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职业学校也要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任务信息,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并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增强,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双元制”模式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所有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双元制”模式的实践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双元制”模式实践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工件”任务来实现的,而每一任务都是该职业中的具体职业活动。这样,通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培训过程,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有效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目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主动地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针对某个“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实施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不仅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
三、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讲,校企双方合作对职教来说至关重要,而课程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校企业双方合作从实质上讲是以课程上的合作而展开的。而双元制课程实施则是真正以双方合作为基础的,其一,双方合作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更加贴切生产实际,以符合企业要求;其二,增强企业对职教的参与意识,视之为己任,并从各方面给职教以帮助;其三,双方合作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能满足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对“劳资”关系上的协调,并有利于促进职教的顺利发展。
结束语:
“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德国职业教育不仅牢牢地抓住这个精髓,而且以德国人特有的认真与实干精神付诸实施,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应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
[2]仲文祥. 由德国“行为导向教学”引起的思考.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外国教育资料》. 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蒋晓亮,男,河南省永城人,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