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烈章
摘 要: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更新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生活化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教师指明了道路。将之运用到小学思品教学中,能够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生活案例;生活情境;实践活动
小学思品的教学宗旨和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要求和规范,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品德和修养。传统的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致,使得这些目标难以有效地实现。因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出发,针对如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进行一番个人看法的阐述,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入生活案例,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思品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体现在课本中所反应的事例、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常见。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思品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和现象,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由此转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互动、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以“远离红眼病”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人各有所长,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不能嫉妒他人,以及嫉妒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常见的“红眼病”的症状有哪些,自己有没有犯过红眼病,以及这样做的害处有哪些,应该如何矫正等,从而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案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教学内容便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如此,通过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和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力,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是教学比较青睐且乐于采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和空间,打破传统死寂课堂教学氛围的束缚,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强烈的内在情感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为此,小学思品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
例如,以“敬人者,人敬之”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意在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坦诚相待他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如设置购物式的情境,让其中一名学生扮演蛮不讲理、为难售货员的客人,而另一名学生扮演以真诚、热心态度服务于顾客的售货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与人和睦相处、真诚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设定其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类似的场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此,便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场景和氛围,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根基。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小学思品这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来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此,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思品教学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到革命先烈博物馆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又如,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外出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都能够使学生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将小学思品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总之,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符合小学社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作为小学思品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以此来拉近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为提高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晔.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
[2]王长雄.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