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9-10 07:22鄢赢
速读·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渗透

鄢赢

◆摘  要: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问题,它更是一门涉及较广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阶段中,它是我国母语文化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下,要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层面,要着眼于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学,要准确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定位,凸显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突破大学语文教育的瓶颈,将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渗透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具主观性。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关乎着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生源的知识结构、专业基础以及人文课程开设数量、课时安排等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并无一套既具权威性又通行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编教材,或者随意变换征订自认为好的教材;另一方面,各高校基本上很少安排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皆由中文系教师来担任,因此,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是偏重文学作品还是写作、口语训练,或者二者兼顾,如何兼顾,等等,对这些問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情况以及学校要求来进行选择。从长远来看,这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主观性尽管有一定的现实因素作为理由,但它很可能导致大学语文走向文学课、文化课乃至政治课等,当各式各样的“大学语文”粉墨登场,“大学语文”真正的面目倒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2.课堂教学中“重文化”“轻知识”倾向越演越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竞争资源,从政府到民间自觉唱响学习传统文化、品读文学经典的赞歌,大学语文课程也随之被纳入各高校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大潮中。这种社会氛围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其实是一件好事,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让大学语文有别于中学语文,完全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文学经典品读课,例如,有论者就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应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甚至还有论者倡导抛弃“语文”的概念,将大学语文课转换为人文思想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不能像中学语文那样讲解语文知识、开展技能训练,否则就是不符合高等语文教育‘身份’的做法,是在为中学语文补课”。这种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学语文应当体现大学的层次和高度,应该在更高层级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语文就应该忽略或回避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分析

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要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加以准确、明晰的定位,要将人文性定位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最为基本的内容。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它在宽泛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进行母语的学习,然而,学校的正规教育则是主要的语文教育方式,而大学语文教育更是母语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将重点着眼于语言文化,要注重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语文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而大学阶段的语文情感教育对应的正是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作为基本内容,而不是工具性为第一属性的教育内容。自然,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教育内容诸如: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基本鉴赏能力,在中学阶段已经有所体现和突显,然而,到了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则无须以工具性目标为首要语文教育目标,而应当将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属性作为其教育目标,将视野拓展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中,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连贯性,拓展更为多彩的人文教育空间。在正确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定位维度之下,还要正确认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大学”二字,经过对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加以详细的考证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教育所蕴含的题中之义即为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自然也将人文教育融入和渗透其中,在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之中,涉及诸多人文科学内容可以这样认为,高校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融合和升华的场所和阵地。

三、人文素养教育措施

1.通过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饱含浓浓的思乡情感,文章多角度描绘了“雨”,借冷雨抒情,倾诉了自己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冷雨被赋予了生命。同时,文中化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些诗词的意趣在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一个人、一种物、一句话、一幅画、一段音乐等,让学生产生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家乡情怀。再如学习屈原的《离骚》,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解析文本,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大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力求选讲饱含人文精神的作品。通过全面解读,让学生以人文情怀认识理解时代社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报任安书》中“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挫折时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教学时,围绕“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进行深度解读,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司马迁在“受辱之深”的情况下,内心对于生死抉择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感受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艰难和苦痛,从而被他的伟大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所染。

3.通过拓展文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近年来,在西方文化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倾向日益严重,自我膨胀、思想异化,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中国文学中,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再至于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这些光明磊落的人格值得弘扬。在阅读完相关篇目后,教师可推荐类似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的褒扬,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浩然正气。

参考文献

[1]朱卉平.论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J].福建茶叶,2018,(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渗透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