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我一直努力尝试将幼小衔接贯穿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从小班就逐步推进幼小衔接的理念。到了大班,我更是通过问、看、听、做、试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逐渐向小学平稳过渡。同时我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真正通过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完成教育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巧调查——了解疑惑,有的放矢
要升小学了,幼儿和家长心中既有向往又有疑惑。家长往往会因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拔苗助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充分做好前期调查,让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 一方面,我通过组织谈话、幼儿表征等活动,让幼儿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充分表达出来,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根据他们的想法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我通过召开大班级部家委会座谈、家长会等活动,了解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困惑,并给家长“答疑解惑”。
二、多感知——消除疑惑,解决难题
针对前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缓解幼儿和家长心中的焦虑,我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活动。
(一)看一看——直面小学,解除幼儿心中的疑惑
为了让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熟悉小学的环境及一些日常行为规范,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我每年都会组织大班幼儿背起书包参观小学。在小学校园走走、看看后,幼儿可以走进小学课堂,体验小学生听课;走进操场,和小学生同做课间操;走进各个活动室,体验小学活动室活动的丰富多彩……通过参观,幼儿亲眼看到了小学是什么样的和小学生是怎样上课学习的,有效地消除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产生了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听一听——直面专家,消除家长心中的困惑
“要上小学了,我们该教孩子点什么?”“幼小衔接班要不要上?”“在幼儿园是不是什么都不学啊?”在与家长交流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家长的迷茫与无助。为此,我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活动让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幼儿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以及幼儿从中获得的发展。我通过网站、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为家长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邀请班级中在小学工作的幼儿妈妈与大家交流“一年级需要什么”“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等经验。我园也会召开“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家长答疑现场会,请家长与专家面对面,解开自己心中的困惑。通过一系列的家教理念宣传,家长逐步改变了错误观念,不再想着让幼儿园教拼音、汉字,不再提出提前教授小学课程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们明白了:忽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三、早准备——细节入手,养成习惯
(一)养成时间观念,争当时间小主人
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培养习惯和能力为重,如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和时间的习惯,培养幼儿专注倾听、独立思考、生活自理等的能力。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会组织“挑战一分钟”“认识钟表”“小猴上学”等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懂得珍惜时间并合理利用时间,养成做事情有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好习惯。我还引导幼儿和父母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为幼儿配备小闹钟,按时起床、入睡,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培养任务意识,做好物品保管员
在与以往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最令家长头疼的是,孩子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会收拾整理。针对这种现象,我通过组织“漂亮的文具盒”“我的好朋友——书包”等专门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学习用具、保护学习用具,学会使用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具来管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了解学具在书包里的摆放顺序,掌握整理书包的一般技巧,养成爱护书本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还鼓励幼儿协助老师做好值日生工作,如“图书管理员”“桌椅小班长”“走廊协管员”……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激发了幼儿强烈的任务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
(三)强化规则意识,学做班级小卫士
我鼓励幼儿自主商量制订班级规则,并用简单的符号、绘画等形式记录、展示出来,提醒每位幼儿严格遵守,增强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幼儿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将来才能应对更多的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四)学会处理问题,轻松渡过心理关
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时间和具体事情上的衔接之外,心理上的衔接也非常重要。小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与幼儿园大不相同,幼儿往往难以接受,尤其是在解决问题上常常难以应付。因此,让幼儿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相关的内容,如“遇到困难怎么办”“被欺负了怎么办”等,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问题,我也不会直接解决,而是帮幼儿分析问题,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常阅读——有效积累,做好铺垫
通过与家长和幼儿的交流,我发现班级中幼儿的阅读水平和时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幼儿每天读书在一小时左右,有的幼儿几乎一周只读半个小时;有的幼儿家中藏书几百本,有的幼儿只有几本图画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书香呢?为此我班做了如下一些活动。
(一)好书推介
除了班级的图书区,我班创设了“好书交换站”,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家中读到的有趣的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这样就会让一个幼儿的快乐,变成大家的快乐。
(二)爸妈进班级讲故事
大班幼儿大多还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亲子共读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反映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阅读。为此,我班会定期邀请父母走进班级,为幼儿讲故事。这既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让教師针对阅读中的问题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家庭童话剧表演
为了更好地调动每个家庭阅读的兴趣,每个学期我班还会组织家庭童话剧表演。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把经典的童话通过自己的解读和演绎,搬到班级的舞台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五、初尝试——身临其境,切身感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有了一定关于小学的经验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这种经验迁移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活动中重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为顺应幼儿的需要,我班还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学做小学生”主题区域活动。
(一)游戏情境中真体验
我班创设了“小学课堂”,让幼儿模仿小学老师给小学生上课,学习小学生上课、写字。这不仅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小学课堂的有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搭建区里,幼儿将自己对小学校园的观察,通过有趣的搭建活动呈现出来;在故事剧场里,幼儿穿上精美的演出服,表演着文学作品里各种有趣的角色,体会到童话剧表演的乐趣,养成幼儿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这些活动和游戏中,幼儿获得了与小学有关的知识经验,为顺利升入小学做足准备。
(二)教育活动中真感受
除了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我班的教育活动也会有意识地与小学衔接:教育活动时间从30分钟逐渐过渡到35分钟,到了大班末期还会尝试延长到40分钟;大班最后两个月还会把桌椅摆成小学课堂的样子,让幼儿学做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