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开启幼儿的生命智慧

2019-09-10 07:22朱慧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育建构生态

朱慧

记者:唐园长您好!据悉,您曾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早期撰写的不少关于幼儿音乐、美术、语言类的教育论文都获得了各种奖项。是您个人对艺术类教研有较大兴趣的缘故吗?

唐松梅:是的,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跳舞,在成长的过程中发觉,只要接触到与艺术相关的事情,我就感到特别快乐。比如舞蹈,能让我体会到对自己身体有意识地控制后那种内在秩序感的建立,这种秩序感让我的身体变得轻盈、挺拔、稳健,随之带来与人交往中的自信。从学校毕业进入南京市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三幼”),从一名普通的幼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对三幼“美育”的认识,也从最初的美术、音乐、语言等领域的教学研究逐渐上升到欣赏与创作活动中建构生态式教育关系的“生态美育”的研究。

记者: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从个人体验出发,而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接受。三幼最初是从培养幼儿的音乐、美术、语言类艺术领域去培育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在这些方面有哪些较为独到的教学方法?

唐松梅:大多数幼儿园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是根据教师事先做好的教学计划将教师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幼儿,幼儿被动接受。这种现象不断地敲打着我们去反思现有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接触了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即在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针对美术作品,展开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感受到教师与孩子成为平等互动关系的合作者、共同学习的伙伴,可以更好地引发幼儿对于艺术作品的体验、交流和思考。一方面,教师的引导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执着、直觉、想象会给教师带来惊喜。在对话中,教师、幼儿、作品三者的视界得以不断地碰撞、交融、拓展和升华。

在实施这樣一种“对话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往前不断地探索,同时也会停下来反思与观察。因为你会突然发现,有时我们在努力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却往往违背了我们的“初心”。面对一个个接受被动教育的孩子,你要不断地去思考:孩子原本是什么样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把内在的自主性发挥出来?而我们,永远是口号比行动快,而且快很多,有种灵魂被丢掉的感觉。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回过头再去看,经过那段时间的打磨后,脑子里面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想法,让我深深意识到:儿童在学习中应更多地拥有自己的体验!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园在做阅读活动的时候,就特别关注孩子自己和图画书之间的“对话”,在活动中也会安排一些环节,让幼儿通过动作、表演、猜想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虽然当时也听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但这么多年,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我认为这一切源自三幼艺术研究的基础,包括对于绘本的解读等,它是带有个性化的教学,我们非常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自己的解读。虽然孩子还很小,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只是看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去表达、去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孩子的表现会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当你越了解儿童,你就越可能对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即你所从事的这个职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份职业能够让人的心里始终保有愉悦感,让人有向善、向美之心,这就像硬币的两面,对我们而言同等宝贵。

记者:近年来,您关于幼儿审美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引导、支持、合作——欣赏与创作活动中建构生态式教育关系的几点尝试》《挥动智慧的翅膀——浅析美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与思考》等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唐松梅:这种转变其实就是关注点从形式到内涵上的转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在国外是被广泛关注的。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它可能始终还属于副科。三幼最初在研究美术教育时,我们提出怎么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美术的小主人?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不是坐在那儿画个画、剪个纸、捏个彩泥、折个手工就算“美术教育”了。我们希望拓展一种全新的教研思路:孩子在幼儿园参与美术活动,不是为了把孩子当作艺术家去培养,而是为了让他从小就对艺术、对审美有一种感知与判断。

比如我们让孩子欣赏西洋画,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绘画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元的,对于绘画作品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了解绘画艺术可以打破你固有的审美模式,给你带来震撼。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求自己快速吸收新的审美理念,这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绝佳时机,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和孩子在共同成长。这个过程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孩子们的“对话”也越来越自如。

当时我们选取了一个班作为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实践基地。我们转换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原有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而是从发掘美术教学的内涵入手,引导这个班的孩子如何欣赏西洋画,如何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来提升自己对“美”的敏感性。一个学期后,我们对这个班的孩子进行整体测评,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个班的孩子不仅在审美能力上有了很大改变,甚至他的自信心、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更令我们惊喜的是,这个班的教师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同样提升了,而且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已在无形中将对艺术欣赏的个人体验不知不觉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

记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审美内涵的理解与教育。

唐松梅:对!关注儿童审美,如果只是关注学会某种艺术技能,或是某种方式方法,那这种教育还是停留在形式上。而审美素质的培养这件事,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有人说:审美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具备欣赏艺术、欣赏美的能力,那他这辈子所获得的幸福感必定会比对美无感的人来得强烈。

我认为,幼儿园的美育工作应该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审美素养、艺术素养的教育,而不是偏向技能的教育。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和校外的美术辅导机构不同,大多数校外美术辅导机构强调的是“结果”(即作品)的呈现,而幼儿园更关注的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有好的过程,必须有好的结果,但不能仅仅指向好的结果,因为好的结果,未必会有好的过程。所以审美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它需要我们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孩子来说,教师的视野决定了他审美意识养成的土壤是否足够丰润。

记者:您和前任园长周慧萍共同主编《从美出发:聚焦幼儿审美经验建构》一书,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

唐松梅:关于“幼儿审美经验建构”的研究,其实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代表了我们当下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些思考。比如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间如何联结?如何转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种主题的方式去聚焦儿童审美经验的提升?我们也意识到,儿童审美经验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我们强调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不是给教师传播一些便于模仿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更多地让你在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去表达和创造,拓展你的思维,开启你美术教育的另一扇窗。

记者:大家都知道,三幼的特色是“生态式艺术教育”,这与前面谈到的艺术教育、审美建构,都是一脉相承的。目前也有一些幼儿园在做类似的特色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唐松梅:“生态式艺术教育”这个概念最初是知名学者滕守尧教授提出来的。生态美育的思想,和生态美学是相关联的。从生态美学到生态美育,我们用这个思想和理论去指导我们园的课程建构。这是三幼的个性视角。此外,我们还参与编撰过以生态式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体验探究交往课程》,这套课程我們已经实践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开展《幼儿园生态美育课程的续进研究》。现在来看,我们的课程建构思路和理念与当下教育厅提出的“课程游戏化”在方向上是不谋而合的,只是立足点和角度有所不同。我们期待通过主题活动、自然探索、户外自主游戏等多种活动路径,让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加自然的、有生命力的成长。我们在做生态美育课程的时候,不只针对教师和孩子,还发动幼儿园的全体员工,包括后勤部门等一起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中来。我们的课程,将教师与孩子置于课程的中央,幼儿园后勤部门、家庭、社区等其他一切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点去展开各种活动和工作,由此建构一个课程的生态圈。

“用爱、美、生命启迪幼儿的智慧,开发其潜能,为其健全完满的人格奠基。”这是我园对“生态儿童”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最终指向的正是建构一个审美文化的生态圈。培养一个“生态儿童”,不是要求他在各方面都完美、都优秀,而是让他在一种生态的环境中去获得个人的自然生长,包括其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正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平等地把自然作为人类共存于地球的另一种生命的存在。这样的一种理念,在孩子还处于幼儿期时就开始渗透,就能更好地帮助他建构起生态智慧。比如陪伴一株植物的生长、亲手喂养蚕宝宝,让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了解整个生命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的就是一个具备生态特征的儿童,而非一个对生命、对自然无感的幼儿。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在做审美文化课题的时候,已经开始梳理生态美育了。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摸索与成长中,研究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与明朗。

唐松梅:对的。我们通过大量的培训、交流,老师们来探讨关于课程的想法,还广泛听取了大量的专家指导意见。所以我们现在在课程审议的方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我们都以一种生态的方式去处理。因为整个幼儿园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圈。这种变化对我们的生态美育工作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家长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包括与祖辈级家长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家园共育工作和谐而稳定。

记者:工作28年来,您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园长,其间一定有一些让您记忆深刻的“转折点”,请您聊聊这些“转折点”给您带来的人生收获。

唐松梅:如果一定要说“转折”,我认为我个人从思想上的转变首先是在同孩子的交往中开始的,包括一些特殊的儿童,当你真正看到他的变化,会突然觉得自己是个能赋予他人能量的人,特别是当你发现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另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对你所接触到的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会主动去寻找一些途径提升自我,无论是读书还是参加培训。我认为是孩子改变了我,所以我对孩子是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的。

另外倍感幸运的是,在我的幼教之路上,我也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导师,他们不仅在教学活动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让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与人为善、积极上进、坚守理想的品质和精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生态?

生态就是这样,有光明的一面,也会有阴霾的一面,但是我觉得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猜你喜欢
美育建构生态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教师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