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利
2017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随后,课程改革的呼声和行动便在全省各幼儿园遍地开花。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的积极行动,也发现了很多园长在面对课程改革大潮中的茫然和焦虑,为构建一个怎样的课程而犯愁。我们该怎样去理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本义?该如何聚焦课改的核心?又该如何来评价课改的成效?笔者试图从观测到的各园现象出发,以本园的一些有效行动为引路,探讨课改的操作方式和价值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本义——是建立课程体系还是让课程更适合儿童
(一)开发园本课程背后的隐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园本课程”就是以园为本的课程,是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也是经由本园的实践而开发形成的课程,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很多幼儿园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比如“幸福课程”“生活探究课程”等,本园也在实践中建构了“城市足迹”园本微课程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行政课程做了有效补充,或在某一领域做了加强提升,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丰满了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但不难发现,在课改的背景下,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在思考要建立一套园本课程。“我们要做什么特色呢?”“我们的课程要用什么关键词来提炼呢?”这样的疑问一直有。那么,问题来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本义是什么?是都重新建立一套园本课程还是改革现有课程资源以更适合儿童?我想,答案肯定是后者。那么,什么是适合?怎样来判断适合?如何来做到只要适合而不跟风呢?
1.评估园所师源现状,做“教师能做”的课改。
课程改革的要义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一个好的园本课程确实能让现有教育锦上添花,那么,什么是好的课程?是好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还是好老师促进了好课程的开发?本人认为,评估师源现状,做教师能做的课改是当务之急。
(1)专注游戏研究,坚守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儿童天生为游戏而生,游戏又天然为儿童提供了滋养。当我们无法把控“课程资源”带给教师的挑战,无法提高“上课”或“主题实施”的成效,那么,放手给儿童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时间,观察儿童是怎么游戏的,游戏中发生了什么,儿童是怎么处理的,等等,并给予儿童充分的表达,以恰当的方式去支持推进儿童的发展,这就是教师能做的课改。
(2)专注课程园本化,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宜性。“教材”即课程资源,凝聚了编写者对教育和儿童的理解,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但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是千园一面的,幼儿园周围都有独特的资源,每所幼儿园的教师素养和幼儿家庭情况都是不同的。任何教材都有其局限性,幼儿园要依据本园所处地域的特征、教师的能力水平,引领教师开展课程园本化的研究,在借助教材这根“拐杖”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儿童发展和儿童需要的资源如树林、石子、线沙、果树等充分利用,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儿童发展。
2.分析儿童生活环境,做“儿童需要”的课程。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根据园所的资源,开发独立的“园本课程”,以补充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这里的“有条件”,本人认为是教师“厘清了课程建构的几大基本要素,明晰了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之间的关系,懂得了课程实施的评价如何来修正课程的建构”。比如我园实施的《城市足迹园本课程》。一方面通过多年的课程园本化实践,教师具备了课程班本化实施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发现及补充现有课程资源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足、家庭出行方式带来儿童徒步锻炼等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园所周围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增进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习得社会行为等方面做了思考而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是儿童需要且期待的课程,是能满足儿童去发现和探索的课程。
综上,课程改革的本义不是必须建立一套园本课程,而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领下,将好的资源利用起来,将教师能做的事情优化起来,将儿童需要的经验嫁接起来,这就是“适合的课改行动”。一句话,课程改革的终极意义,就是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快乐”即情绪是积极的、向上的,是没有恐惧的;“有意义”就是经验在不断增加,情感得以激发,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儿童有深度学习的机会,有试错犯错的可能,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生长……
(二)现有课程资源如何转化为儿童可学习的内容——课程园本化的操作路径
既然课程改革不是必须要建立一套独有的课程体系,那么,做好课程的园本化,将现有的课程资源转化为适合本园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1.夯实课程审议——做到层级目标清晰,过程扎实有效。
幼儿园应根据教师的基本状况,三步审议主题。第一步,教研中心组是“灯塔”。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可对各年段每学期开展的主题从内容来源、行进时间、聚焦领域、关注要点、生成融合等方面进行大致把脉,保证课程实施的大致方向。
第二步,年段实施审议是“航线”。注重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兴趣点是什么,从而推进儿童的深度学习,生成有价值的内容,丰满主题的实施,让儿童在主题行进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持续增量”。
第三步,班级实施后审议是“滤网”。聚焦预设了什么、实施了什么、调整了什么、成效是什么等基本板块,同时探寻这些“什么”背后的“为什么”,思考行进的过程,过滤无价值或者价值低的内容,作为下次主题实施的参考。
2.注重预设和生成的融合。
“满”是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时遇到的最大問题,就怕“内容没上完,时间来不及”。而对于儿童来说,任何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习并非都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在一日活动中经由某些情境、游戏、事件等随机而来。因此,幼儿园要给老师和孩子足够的“留白”时间,引导教师积极捕捉社会热点、班级热点、幼儿兴趣点,及时生成教育内容,做到“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儿童”,做到“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让更多的课程内容来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成为班级的“特色”内容。
3.注重四大板块的有机连接。
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实践体验、环境浸润、家园共育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教师切不可只重视学习活动而忽略其他板块。一日活动皆课程,教师的一个动作、眼神都可以影响孩子,教师的每一次擦桌、孩子午睡时的每一次整理都是教育,教师参与儿童每一次的游戏都是课程。
(1)学习活动要突出有效性:要构建有质量的课堂——经验增量;构建有温度的课堂——关注情感;构建有对话的课堂——关注幼儿;构建有快乐的课堂——游戏精神。
(2)游戏活动要突出自主性: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游戏过程中的客观观察者、恰当支持者,游戏后的建设者。要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
(3)实践体验要突出真实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实践体验要真实,让儿童真正参与,不走形式主义。实践体验之前重视做好经验准备和布置恰当任务,让儿童带着准备去看、听、想、做。活动后可以开展分享和梳理,提升儿童的经验。
(4)环境布置突出幼儿视角:依据各类游戏的特征,充分利用墙壁等空间,做到 “合理利用,直线直角,整齐有错落,独立不孤立”;色彩方面做到“协调搭配,色系统一,丰富悦目,适当留白”;功能方面做到“年龄特征明显,集体与区域划分明显,临时区域与固定区域相得益彰”。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与行动如何对接
虞永平教授指出:把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是为了写所谓的“特色课程”而改革,更不是为了打造特色、特长而改革。因此,要促进幼儿发展,就该在一日活动优化上下功夫,“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众所周知,但如何实现?如何真正地让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承载“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一)作息制度的制订应具有课程意识——稳定、弹性、自主、合理
经由等级评估工作,我们走过很多幼儿园,在作息制度的制订上,发现有三种问题:
一是环节过于碎片化,缺少弹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将一日活动的环节切得过碎,美其名曰“为了让教师不浪费时间,更好地明白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殊不知,这样的作息制度,会让教师“为了完成环节要求”而紧张、焦虑,不停看时间。一个紧张焦虑状态中的教师是不自由的,不自由的教师就不会教育出心灵自由和身体自由的孩子,孩子们是在被催促、追赶的过程中学习和游戏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是安排过于块状化,存在隐性浪费。主要体现在幼儿园为了“弹性”,把大块的时间都“捏”在一起,比如早上的环节安排:“ 7:30—9:30,来园活动、自主活动、生活活动、分享活动、集体活动”,如此安排,看似具有极大的弹性,但不同类型的活动内容“捏”在一个大时间框架里,给某些教学活动无谓冗长带来借口,也为某些环节不再实施寻找理由,存在时间资源的隐性浪费,也为高质量组织活动带来障碍。
三是制度过于“指标化”,缺乏操作性。此类现象大都是在等级评估幼儿园中存在,因为等级评估标准对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自主游戏时间等都有标准要求,因此,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幼儿园在作息制度制订过程中用“加法”算准了各类时间,但缺乏对实施过程中可行性的思考。这样的制度,依然会让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催促儿童,不利于师幼自然成长。
作息时间表的制订可窥见课程意识,也可大致判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质量高低。好的作息制度应该是“稳定、弹性、自主、合理”的。稳定,即制度不是经常在变的,是可控的,人人都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稳定不仅是常态日子的稳定,同时也是特殊日子(恶劣天气等)的稳定,稳定的作息制度能带给儿童安全感。弹性,即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可以妥妥地完成,不赶时、不拖沓、不慌乱,紧凑而顺畅,丰富而有趣,不浪费时间。自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白“接下来我要干什么”“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做好哪些事情”,儿童应该过“有准备的生活”。合理,即保教并重,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工作程序合理性,同时也要兼顾保育员工作的合理性,同时做到动静交替,年段之间互不干扰。
(二)不该忽略生活活动的独特价值——将教育意识融入生活活动
虞永平教授说过,“注重保教并重,把身体发展放在首位,让幼儿园具有有序、弹性、应变的运行机制。让每一个空间充满获得经验的机会,教师的使命不是教书和搬运知识,而是给幼儿体会关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并努力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因此,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价值,让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让儿童成为生活活动的主人,激发儿童内在的自我服务意识,比如自助餐中,让孩子们自己来制订菜谱,体会“荤素搭配、米面搭配、干稀搭配、粗精搭配”的健康饮食宝典;在娃娃厨房中,让儿童在分工、合作等过程中共同制作午餐,体会劳动的辛苦,品尝劳动的果实 。如此种种,在生活活动中蕴含课程意识,体现教育价值,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游戏组织中的课程元素——计划与表征的操作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王振宇教授多次讲到,游戏课程化,就是实现游戏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幼儿园真正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从游戏入手。因此,让儿童自己规划要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什么时候玩游戏,不仅可以提升游戏水平,也能实现游戏的自主与自由。
教師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计划”画下来,在实践中检验、校正,在实践中探索,引领儿童朝向深度学习发展。教师也可以引导儿童在游戏中积极表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悟记录下来,成为后续分享以及生成课程的契机。从众多捕捉到的实践案例中,我们看到,有计划的儿童在游戏时全情投入,专注自身角色,目的明确,事件发生发展具有合理的逻辑性,儿童的经验得到了更好的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自主游戏,并非否定规则的存在,我们一直认为:“规则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通道”“真正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因此,与儿童一起商量讨论制订规则,在游戏中生成规则,都应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课程改革中的儿童应具有怎样的样态
(一)儿童可以实现自由地自我表达——心灵是自由的
课程好不好,看孩子的状态。没有恐惧,拥有个性,积极主动,专注学习,保有持续的热情,在一起每天会发生故事,那就是好课程。比如我园通过“幸福种子旅行记”幼儿记录等方式,让孩子通过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在经典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从幼儿的记录中,可以分析、判断并求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性、兴趣性等。在日常走班游戏中,幼儿也可以适时表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儿童具有深度学习的探究兴趣——学习是主动的
好的课程,儿童卷入其中,持续探究欲罢不能。他们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与自然建立联系,与世界建立联系,努力吸收着来自天地人的能量。
案例:小意外迎来小惊喜。
今天户外活动时晓枫的衣服被树枝钩住,在拉扯的过程中树枝断裂了,利用儿童“泛灵论”倾向,我开始呼救:“哎呀,小树受伤啦!好惨啊!”
轩轩最先跑过来:“我来,我给它捏牢。”嘀嘀:“我有工具,我来转一转。”微微赶过来:“我给它扶起来就好了。”扶好之后放手,树枝依旧断裂。
昊昊说:“我用双面胶给它粘牢。”
我抱着看好戏的心态:“你这个方法不错,可是没有双面胶哎,如果能绑起来应该也可以吧……”
昊昊愣着看了我一会儿,转身在地上找到了一根草,在树杈上绑啊绑,但是草太脆弱,一拉就断,那可以用什么绑呢?最后我们想到了借一根挂着水果的绳子,结果成功绑住。出于女孩子的柔软内心,微微还接了一碗水给小树喝了。嗯,这以后就是留有小六班印记的树了。
在幼儿园,好的课程不是一定要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在课程中,儿童有机会去探索,有条件去尝试,有想法被支持,有能力可以发挥。儿童浑身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每天与周围世界交互,蓬勃着自然的力量。
课程改革的要义是优化还是开创?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课程的基础是生活,核心是活动,特质是全面性、关联性、协同性和应变性。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不是只为了开发特色课程。真正落实好《纲要》和《指南》,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节奏,真正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的课程,就是最好的特色课程。特色也不是刻意打造的,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尊重规律、落实理念、创造性实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