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让幼儿的游戏看得见

2019-09-10 07:22陈亚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区域材料游戏

陈亚敏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与评价者。观察是支持与评价的前提。为了提高观察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观察理念,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及时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真实了解幼儿游戏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游戏。观察是支持幼儿游戏的基础、前提和保证,然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无视幼儿的游戏

游戏中幼儿需要什么?每个游戏情境背后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很多教师在观察中貌似很忙碌,却始终抓不住真正需要去观察的点,也就找不到幼儿游戏中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内容。

案例1:

角色游戏开始了,幼儿各自进入区域。教师进入娃娃家:“谁是爸爸?谁是妈妈?”接着依次进入了小超市、小医院询问角色。

教师走进小厨房,小厨房地上有游戏材料,教师提醒幼儿捡起。

这时建构区传来争吵声,教师走进建构区。

幼儿:“他把积木搭太高了,倒下来砸到我了。”

教师:“积木不可以搭太高,会弄到别的小朋友,倒下来也很危险,对不对?”

教师继续在各个区域巡查,不断提醒幼儿“材料放回原位”“不要争抢”等。

分析:案例中的教师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将观察重点放在游戏规则与常规上,着眼于安全性,而忽略了幼儿游戏中的情绪体验与语言行为:小厨房地上的材料为什么会散落?是不喜欢了还是玩腻了,或是摆放不合理滚落下来了?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所不知的故事情节?……常规性的询问使教师对游戏的观察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影响了观察的实效性。对于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没有等待幼儿解释,而是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直接干涉,显然不合理。由此可见,教师的观察基本处于“无效”的状态。

(二)浅视幼儿的游戏

教师观察角色游戏时希望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就会全方位地铺展开,蜻蜓点水、平均用力,看上去面面俱到,结果却使观察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只看到幼儿游戏的一些表象,却无法真正看懂幼儿的游戏。

案例2:

某教师的角色游戏记录:小医院里,××是医生,××是护士,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护士在给娃娃打针。商店里,××是收银员,她在整理钱币。娃娃家里,××是爸爸,××是妈妈,爸爸在烧饭,妈妈在喂娃娃……

分析:从记录中可以看出,该老师能制订游戏观察计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观察技能,造成观察方法单一。如此千篇一律的观察视角,如何能让老师透过游戏现象去分析与了解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及体现出来的发展需求。本案例中,教师对各个活动区进行了简单而又笼统的描述,看似全面,实则毫无重点。记录的资料虽多,真正能提供具有指导价值的内容却很少。由此可见,观察行为还存在观察视角有限,记录形式单一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教师观察行为有效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发现、尝试和探索,来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和展示能力。游戏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童心世界。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细心的观察,才能看懂幼儿的游戏,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在于仔细地观察,适时地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可以从“提前预设,看什么,怎么看,看后分析” 四方面来提高观察行为的有效性。

(一)观察前预设

班级中师幼比过低导致教师在角色游戏时,经常处于维持常规、安全防范及处理矛盾的状态。针对这种教师“分身乏术”的实际情况,“三位一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室里三位老师合理分工才能给“观察”制造契机。例如:主班教师负责在班级中巡回观察,维持常规,保育老师照顾幼儿如厕、喝水等生活活动,如此一来,副班教师就可以根据计划安心进行观察记录了。

观察的机会有了,教师还要转变理念。有的教师态度很负责,总觉得不能“闲下来”。学会观察,先要学会让自己“闲得下来”,学做一个聪明的“懒”老师。当然,“闲”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一切尽收眼底,静观其变,孩子不需要你时,请你只做一个观察者,安安静静地观察他们怎么游戏、怎么处理问题。

理念转变了,那么就開始制订游戏观察计划,有了观察计划,观察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观察计划,可以根据课题、教学主题或是上一次观察后的调整进行制订。观察对象因年龄段不同,观察的内容、观察重点也不同,主要集中在材料的使用、区域设置的合理性、角色扮演、同伴交往、游戏情绪及幼儿行为等方面。

角色游戏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很难预知游戏中幼儿会出现什么问题。因此,观察行为也是既定性与生成性的结合。例如教师计划观察幼儿的争抢行为,或许游戏结束也没有观察到一个案例,而观察过程中却意外观察到了孩子对游戏材料的新玩法,这未尝不是有价值的观察记录。教师不能死守计划,但必须做到心中有计划,并根据幼儿的游戏现状学会变通。

(二)观察什么

观察的点有很多: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游戏规则等,对于教师来说,观察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幼儿。

1.“看”幼儿对游戏区域的兴趣。

幼儿是角色游戏的主体,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才是真正的游戏。观察幼儿对不同区域的兴趣,可以从三个时间点入手:游戏开始、游戏中、游戏结束。开始时,从每个区域的幼儿数量可以很快发现受欢迎的区域。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因为某区域满员,幼儿不得不选择另一个区域。此时,便要进行下一步观察。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投入程度与幼儿游戏的情绪。对于真正感兴趣的区域,幼儿能投入其中且游戏情绪积极。游戏结束时,观察幼儿对区域的留恋度,有的孩子仍在区域中逗留,抑或在另一个区域驻足观望,由此就能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

2.“看”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

教师是幼儿游戏材料提供的支持者,如何知道这些材料是否合理与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情况。

随着游戏的开展,增加材料是必要的措施,然而游戏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例如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教师除了考虑年龄特点,还可考虑是否材料数量太少;若观察到幼儿忙于摆弄新材料,而少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教师则应考虑删减游戏材料;若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显得情绪不稳定,对旧材料“意犹未尽”,而对新材料充满好奇,一会想玩这个游戏,一会又想玩那个游戏,容易分心,游戏时间也短,甚至出现扔砸玩具的现象,那是因为游戏材料比例失调。

3.“看”幼儿游戏的行为表现。

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会在游戏中发泄情绪,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能了解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

例如“游戏治疗法”就是一种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其“症结”所在,再根据原因,形成应对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在游戏中发泄、调整情绪。

案例3:

露露一直是一个乖巧的女孩,中班开学一个月不到,她开始出现哭闹、拒绝入园等行为。上午吃完点心,其他孩子开始阅读、涂鸦等自由活动,她却经常一个人躲到午睡房抱着枕头。中午午睡时,其他孩子都能伴着故事安静地入睡,她却不愿入睡,要么抱着枕头坐在床上,要么用被子蒙住头。这一系列的“不正常”行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家长也表示不知道原因。在多次与她谈话未果之后,教师开始对她进行追踪观察。

一次角色游戏中,露露一开始并未参与游戏,而是独自抱着枕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路过小医院时,她突然把枕头塞在衣服里,然后走进小医院,对医生说:“快来呀!我要生宝宝了!”小医院里的“医生”立刻拿起“手术刀”,开始“做手术”。露露对医生说:“我要生男宝宝的!我要生男宝宝!奶奶喜欢男孩子。”手术结束后,她抱着枕头走出小医院,又来到午睡房,坐在小床上,像抱宝宝一样抱着枕头。

通过露露的游戏行为,老师有了自己的猜测。老师立即联系她的家长,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发现了问题所在:露露的妈妈不是本地人,奶奶思想比较封建,重男轻女,因此与露露妈妈一直不和,家中时不时爆发争吵。看来,这次露露的变化源自奶奶。事后,教师邀请露露一家来园,对露露的情况进行了深談,就露露的教育问题达成一致,奶奶也答应不再与妈妈争吵,保证家庭的融洽,并给予露露更多关注。两个多星期后,露露恢复了以前快乐的样子。

作为观察者的教师,要有观察的敏感性,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真正地了解孩子。

(三)怎么观察

1.定人定点,持续式观察。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首先以观察者的身份,对游戏进行持续观察。当新增设了区域,或某区域玩的孩子连续几天都很少,或某区域增加新游戏材料时,定点观察是最好的选择。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及时感知幼儿的兴趣,发现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游戏玩法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对区域进行调整。当然,班级里总有几个特殊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进行追踪观察,便于教师追寻他们特殊行为的原因,发现他们各方面的进步,那么,定人观察的方法是首选。

2.适时介入,参与式观察。

当持续观察发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应谨慎选择介入时机与介入方式。直接介入必定打断幼儿游戏。因此,不妨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然后继续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观察。

案例4:

一次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妈妈在抱娃娃,爸爸在烧饭,姐姐坐在桌子边吃饭。玩了一会后,姐姐将材料箱中的彩色纸撕成了碎片并开始往上抛撒。不一会,爸爸和妈妈也加入其中,三人边撒边笑,娃娃家里到处都是碎纸。老师发现了,没有立刻制止,而是以阿姨的身份进入娃娃家做客。爸爸继续去厨房烧菜,老师看姐姐没有停下的意思,便将碎纸捡起来放在盘子里,接着去洗手池边对爸爸说:“这个胡萝卜丝洗洗干净可以做比萨呢!”姐姐听了,将碎纸都捡起来,开始帮助爸爸一起做比萨。

老师的及时引导,让幼儿不但停止了抛撒碎纸,还有了新的游戏情节。这种参与式观察,在保证不间断孩子游戏的同时,解决了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巧用点评,渗透式观察。

观察记录方式有很多:文字、照片、视频等,巧用方法,并让其为游戏点评环节所用,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5:

在一次游戏观察中,教师用笔记录下了娃娃家的幼儿解决角色分配矛盾的过程,接着来到蛋糕店,用手机将幼儿的蛋糕作品进行了拍照,然后来到小医院,将小医生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录了视频。游戏评价时,教师让娃娃家的孩子分享了解决角色分配矛盾的好方法,接着投影仪展示了蛋糕店里蛋糕师用彩泥制作的甜品,然后将今天在小医院拍的视频播放出来,并针对孩子们扮演“医生”时角色行为少这个问题,跟孩子们交流医生可以做什么。如此多样的观察记录,给教师的记录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也便于幼儿在评价环节及时回忆游戏情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点评环节渗透观察,便于让幼儿回忆游戏情境,真实与全面地记录游戏过程,方便分析与对比,大大提高了观察行为的有效性。

(四)观察后分析

1.及时分析,制订新计划。

如果观察与记录是打地基,那么观察之后的分析与反思才是真正的垒高,没有分析,一切都是原地踏步。

每周统计幼儿进区记录表,教师很快能发现最受幼儿喜爱的区域和幼儿兴趣不大的区域。如果本周未对这些区域仔细观察,下周计划便可着重对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点观察,找出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

文字、照片与视频等资料也应当天进行整理分析,及时调整观察进度与内容,制订新的观察计划。

很多老师观察记录很详细,在分析时却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幼儿的游戏情绪。因此,在角色游戏后,老师首先分析的也应是幼儿的游戏情绪。其次,根据其游戏行为,分析其游戏水平,到底是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还是合作游戏。接着,根据游戏观察记录细节,分析其游戏情节及角色稳定性。最后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其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学习品质等方面再细化分析。

2.合理调整,在反思中提高。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在观察、反思、调整、再观察的重复过程中,不断使区域设置更合理,材料投放更科学,游戏规则更完善。

在一周里,连续几天进“医院”的幼儿都很少,甚至没人选择这个区角。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及时反思,显然,幼儿对医院的游戏已经不感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新开的区域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还是医院的游戏材料太久没有更新了?抑或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医院这个区域中已经没有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了,所以幼儿玩腻了?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不选择去医院游戏的原因,并考虑增加新的游戏材料;或是提醒家长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为其增加生活经验,生发新的游戏情节;或创设新的游戏情境,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再或者,“医院”关闭,停玩一周,隔一周再玩,幼儿或许又会觉得新鲜了。

案例6:

新学期刚开始,根据孩子们的投票,教室里新開了“小厨房”,幼儿一起收集了很多游戏材料。游戏开展的两周内,老师发现每次游戏时,小厨房的地上都会散落很多的“菜”,并且在里面游戏的幼儿彼此交流不多,各自忙着切菜、烧饭。不仅如此,每次游戏结束整理材料时,小厨房经常是整理得最慢的一个区域。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及时反思,为什么孩子忙于摆弄材料?是不是游戏材料出了问题?游戏结束时所有菜肴混在了一起,确实给整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经过反思,教师合理减少了游戏材料,减少成品“菜肴”,增加半成品及原材料。如此一来,问题得以解决,幼儿也能

更深入地玩游戏,而不是摆弄材料。

反思调整是观察后最重要的一步,所有观察得到的材料,只有经过反思与调整,才能显示其价值所在。在这样的观察中,教师才会真正了解和解读幼儿的游戏,从而对幼儿的游戏做出适宜、有效的引导,以推动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

科学地观察幼儿,是每位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功,其体现着教师的专业性。在角色游戏中,明白了观察什么、怎样去观察,才能提高了解和解读幼儿游戏的能力,真正理解幼儿游戏的价值,从而支持幼儿的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美]朱迪斯·范霍恩(Judith Van Hoorn),帕特里夏·莫尼根·努罗塔(Patricia Monighan Nourot),基思·罗德里格斯·奥尔沃德(Keith Rodri)著.史明洁等译.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区域材料游戏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可爱的小瓢虫
区域发展篇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摇摇鹅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