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打造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高效课堂

2019-09-10 15:25黄萍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黄萍

【摘要】: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当下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本文试从多维诵读、有效提问、品味语言、言文并重四个方面,举例探析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建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高效课堂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笔者拟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核,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探析如何打造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多维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古人在几千年的学习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早在《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名家经典作品,他们在创作时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面对如此简洁、严密、精炼的语言,学生如果不花较多时间进行诵读,就根本无法形成言语经验。诵读正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因声入情,因情入境才能体会到文言文的妙处。

比如学习《赤壁赋》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绝,汪洋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唯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锦心绣口,悟得个中三味”。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进行试读、译读、通读。试读,要读准字音搞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译读,要落实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通读,要回归文章整体,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透过文字的外壳,深入语言的腹地,最终触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课时,以“风月”为切入点,沿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朗读中“寻风月,解风月,悟风月”,组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文字中的画面,用真挚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文字内化为形象具体的想象,再现独特的心里感受。在朗读中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推动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建构在美丽的风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得到切实的发展。

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文言文往往因追求“微言大义”而简洁、精炼,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问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必然有值得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的提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追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在简洁、精炼的文言文中发掘有效的问题,针对性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让学生深入其中,实现思维从浅层至深层的迁跃。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在课堂上提问“烛之武是如何把话说在秦伯心坎上的”,接下来学生便结合文本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最后得出两点:①处处为秦考虑;②充分利用秦晋矛盾。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囊括了课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而且最大限度地开掘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建构并发展提升了思维,从而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逐步做到独立思考、有效思考。

教学《鸿门宴》第四自然段,在欣赏了樊哙的精彩表现,概括其性格特点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不但不杀樊哙,反而赐酒,赐彘,赐坐?”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对樊哙浓墨重彩是为了衬托项羽的勇猛、豪爽和重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笔者也设置了三个问题:(1)本段一共写了几个人?怎样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转化?(2)面对友情和忠诚,张良和项伯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刘邦是怎样化敌为友的?项羽又为何改变主意了?(3)他们的为人处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寻找古人的智慧。

三、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含英咀华,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素养。

如欣赏《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以清风、秋月、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相映增辉。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柔水月色、宁静月夜的动人画卷,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纵情山水,饮酒吟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自由,多么闲适;心旷神怡,放飞思绪。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通过一水一月,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乐”之心情。“于是饮酒乐甚”的快乐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乐极生悲,悲从何而来?听,“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箫声;听,“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声,让读者听出了人生的悲音,细细品味,这么多水月诗文,苏轼为何只选这歌词,还不是那“美人”,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的“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将作者理想落空,壮志未酬,希望再次被重用的情感自然流露。

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见微知著、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入思考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四、言文并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我们基本上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进行教学的,通常会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文言文教学不仅在文言,还在文本,在文化。高中部分的文言文除了积累知识阅读鉴赏外,更有价值之处是,它可以为学生写作文时提供引经据典的超级可靠素材,增加学生作文的亮点。教学中必须把“言”的工具性,文的人文性体现出来,文言并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方能算是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进行鉴赏、拓展,使其更贴近生活。如学习《赤壁赋》《兰亭集序》时,漫步于山水之间,揣摩景情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同时,领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并让学生接地气地介绍家乡逢甲故居、谢晋元纪念馆等人文景观,感受她们的厚重内涵,并假想,如果你想借景观表达自己的抱负或人生思考,你会仿照哪一个名家的写法?这种探究方式,气氛热烈,学生兴致很浓,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文言文的情感。“文”“言”并重,才会让文言课堂得到滋润,感觉到课堂的“丰盈”。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多维诵读、有效提问、品味语言、言文并重的教学手段,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使其情操得到陶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左延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80- 84.

【3】杜長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19).

【4】张必锟.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J].中学生阅读,1996年12期.

【5】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