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 康晓岚
摘 要: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给高校提供了更多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践的可能性,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本文以此为契机,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出发,力求将现代新技术运用到“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财经类高校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校教学模式;互联网化改革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给高校提供了更多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践的可能性,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以此为契机,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出发,力求将现代新型技术运用到“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财经类高校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之间的高度融合。
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关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简单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收集海量数据,其意义更在于要对这些数据深度挖掘,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和加工,使之成为更具有研究、预测价值的信息。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医疗、教育、娱乐、体育、餐饮等各个行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精准和便捷的服务。借助大数据的风口,人工智能也同时走进了教学领域。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致力于研究的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使那些原本需要依靠人类大脑承担的繁杂工作,如今只需借助计算机便能迅速、轻松地完成,甚至其处理的结果更为精准。
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大数据分析,其结果更为精准、灵活。人工智能立足于神经网络,其能对收集来的海量数据进行更为深度的筛选、对比和分析。曾有人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做出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看成一个嗷嗷待哺拥有无限潜力的婴儿,某一领域专业的海量的深度的数据就是喂养这个天才的奶粉。奶粉的数量决定了婴儿是否能长大,而奶粉的质量则决定了婴儿后续的智力发育水平。”在如今计算机运算能力不断加强、数据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所释放出的能量,无疑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产生更为巨大的冲击。
二、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高校教学模式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电脑与投影仪在高校内的广泛使用,使得“教材+黑板”这样的传统教学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PPT”普遍走进各大高校课堂。而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在线课程的使用,更是为高校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PPT”教学形式过于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如今的高校课堂上,“PPT”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粉笔板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但“PPT+讲解”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似乎并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课件,都只是简单将教材上的文字穿插着图片显示在幻灯片上,上课过程中对照PPT讲解一遍。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堂上沉浸于浩瀚手机世界中的“低头族”而言,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们坐在下面忙碌于“QQ”、“微信”、“微博”等各种娱乐APP之间的切换。而且,学生们依赖于“PPT”上老师精炼出来的知识点,用手机将“PPT”拍下来或者拷下来,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时候才发现,很多知识点自己根本没有理解。这种“人到心不在”的状态,既是对课堂纪律的藐视,也无法达到老师授课的目的。
(二)课堂互动性不强,师生间信息不对称
课堂教学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因此老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主角。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數高校课堂上,往往仍旧是老师一个人在扮演“独角戏”。一方面,不同于中学的小班制,高校课堂上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人数达到一两百。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因材施教与每一位学生互动,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学生或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或因“胆怯、害羞”等原因不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这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老师只管教授知识点,学生被动的接受,而至于学生接受消化的程度,老师无法很好得掌握,学生不懂的问题,也很难传达给老师。这种信息堵塞,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慕课(MOOC)”等创新性教学方式使用度不高
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引入“慕课(MOOC)”、“微课”等在线教学平台。这些都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性,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学生可以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听到各大“名师”讲课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既不受时间的束缚,又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利用平台上的小测验,学生可以及时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还可将不懂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做到把所学习的每一个新知识点都弄透彻。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90后”、“00后”而言,这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各大高校也都在纷纷采购高科技设备,兴建信息实验中心,以确保软、硬件设施都能够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有些老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足,高校又缺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系统,往往导致这些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得不到推广使用。
(四)教学评估机制不合理
教学评估是教学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直观得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教学改革重要的指示标。目前,高等院校内的教学评估机制还主要停留在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评估机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一味地追求分数而采用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还有有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估机制中加入了“学生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但这样的评估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对于“好老師”的定义,通常在于“上课不点名”、“作业布置少”、“分数打得高”,这对那些教学态度严谨,教学要求严格的优秀教师反而不公平。
三、“人工智能+大数据”对高校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医疗、教育、娱乐、体育、餐饮等各个行业。在人才培养上,大数据的兴起将逐步改变中国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便于开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当代高等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对多”的关系,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更是任重道远。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这一切变得有可能。高校通过在入学前收集学生的基本数据,包括日常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发展规划等,可以建立数据库,然后比对分析,为每一位学生筛选出与他们个性相匹配的课程和老师。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既能节省时间,使老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学能力上,又有利于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
(二)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方式下,学生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途径主要是通校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以及阅读课外书籍。因此,教师团队的资质、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往往成为评价一个高校优秀与否的硬件指标。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很难获得大量的优质藏书,也难以对优秀教师产生足够吸引力,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形成了不公平性。而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不用走出校门,通过远程教育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异地的学生讲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应用移动设备,查询到所需要的各类资料。高等院校间的图书信息管理中心更是建立起资源共享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
(三)教学反馈结果更加客观
“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人脸识别、眼球追踪、手势识别等技术逐渐融入到了高等院校的智能化教学系统中。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这一系列技术,可以捕捉到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包括其面部表情的变化,细微的肢体动作等,再将这些信息结合网络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听课时的反馈结果,这样老师就能够清楚得了解到学生上课过程中对哪些知识点容易掌握,又对哪些内容难以理解。学生的面部情绪变化,也能反映出其对老师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以及学习进程及时做出调整,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有效的防止学生逃课现象或“蒙混过关”的发生。
(四)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行动”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置身于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覆盖的大环境下,没有信息技术意识、缺乏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信息化相结合,勇于创新,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积极学习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四、高校教学互联网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给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于当代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极具创新性的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不仅为查询资料、获取信息带来便捷,还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高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增添新设备,学习新技术,努力创新,做好开展高等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的工作:
(一)变革传统,重构课程模式和课堂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和课程资源,这种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推进跨校共享课程资源,大力发展网络课程平台,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重构课程模式;改造课堂形式,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材+课堂+灌输的模式,使课程形式上立体化,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和交互性,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和生动。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性的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尤其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适应新形式,重建课程体系
对高校而言,应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植入课程体系中,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财经教育中的应用。在大一大二基础公共课程模块中增设计算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基础课程,在大三大四专业课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相关课程内容,如互联网金融、智能会计、大数据税务管理、智慧电商等。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必须抛弃守旧的观念,植入“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从固定时空教学到多维度教学,由单一模式教学到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教学的转变;突出教学团队合作,采用“教学众筹”或“教学协同”的新型教育行为。教学活动中切实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从传播者转变为对话者,从实施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时候将是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伙伴关系。
(五)推进校企合作模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进高校,主动谋求与高校联合进行课题攻关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得以交互,企业的运营机制与岗位需求跟高校的科研攻关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无缝对接,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并加速转化,不仅是企业、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利多赢,也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兴起。在教育领域,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抓住这股浪潮,跟上时代的步伐,從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多个角度积极开展教学的互联网化改革工作。既要在基础设施方面保证各种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又要注重教师队伍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的培训。教师自身更应该抛弃守旧的观念,积极主动投身于现代化教学的学习中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另外,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另一重要角色,高校也应积极主动听取学生们关于教学改革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共同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和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8:14-17.
[2] 朱云霞,张红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61-63.
[3] 朱庆莉,顾恒,许传秀,杨庆凤,李静.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40-42.
[4] 贺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1-103.
[5] 张可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报,2018:217-219.
[5] 罗红娜.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8:27-28.
[6] 王凤云.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113-115.
[7] 张幸花.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