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真真
摘 要:化学是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学科,化工领域对于我们生活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在化学方面的教育对我们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化学产生一种无力感,所以,学生在面对化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对于化学的态度问题,老师应该学会分层次的对学生的化学课堂进行教学管理。本篇文章着重介绍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活动;分层教学;高中化学;层次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兴起,我们国家更加重视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学生开始步入高中时代,慢慢的对化学进行更加富有深度的探讨和研究,或许有的学生会在高中之前就对化学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对化学知识进行高中的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化学方面的很多知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方面的了解十分稀少,甚至需要重新展开他对化学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老师们可以发现在针对化学方面学习的这个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反应是不同的,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就要针对这种情况,展开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层次的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性展开我们的化学教学,让每个学生对化学方面的学习都能够达到一个自己新的里程。
1.分层教学法出现的原因
我们发现班级里不同的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老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演讲的时候,因为有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化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也非常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对于那些在初中就未曾打好基础的学生来写,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也相对吃力,因此,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久而久之,当他们越来越难以赶上老师的节奏,对化学学习逐渐丧失信心。
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关于化学方面学习的程度的不同,老师需要利用分层来进行化学知识方面的教学,将我们的教学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的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化学知识接受程度差别较大的问题,让学生的个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开展个体化的教学,将化学教学有层次的进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老师的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运用分层教学法来传授化学知识,根据学生个体性的不同,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方面的了解,我们需要根据他们对于学习方面的真实的需要开展我们的化学课程的教学。
教师可以明确的划分当前学生的层次,然后根据划分的学生层次,制定相关的教学任务。在分层教学法中,学生层次的划分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首先对于那些化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由于这类学生对于化学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开发新的化学知识,让他们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探讨的时候,自主进行教材的钻研,查阅书籍、运用各种资源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到很多超乎于课堂之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另一边,针对那些化学程度不太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富有乐趣的教学计划,利用那些风趣的语言、幽默的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一些趣味的化学实验及独特现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从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现象,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了解。
分层教学法在老师的课堂中往往被运用得更加科学合理,因为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例如:在教学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原子结构》时,老师在教授相關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分层教学,要求化学基础稍弱的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以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对于相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其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并学会判断同位素;对于化学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其在学习了解原子各微粒关系的基础上,对比归纳学过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化学知识间的联系。老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都不一样,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
3.结束语
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都具有学生个体化的一方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的方面,运用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方面做出成果,合理的使用分层教学法,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性,开展我们的化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于宏,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2014(6):3637.
[2]浅谈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黄昔才.教育教学论坛.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