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僡玲
摘 要:数学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课程,小学低段则是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的开始,只有做好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从而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和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开展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设备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小学低段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却忽略了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需要,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整个数学教学也因此而难以实现发展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必须要革新观念和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切实提升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质疑和思考的启发点,科学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对此,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应当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设置问题以优化教学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数学教材课本的重点、难点出发,来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再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制造教学悬念,提高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而本节课程是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升华。课程开始后,笔者并没有直接展开授课,而是先通过几个小问题来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了起来,随着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再正式展开授课,带领学生们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进行计算,让学生们熟悉正确的计算方法,随后,笔者再次设置问题,让学生们通过问题来练习相关的解题技巧。这样,笔者通过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二、开展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助力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所以,小学低段数学教师需要从过去“以师为本”的授课方式中转变出来,积极地开展合作化的课堂活动。首先,教师应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明确组内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则应以任务为驱动,推动课堂合作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组间的讨论、沟通、互动和交流,有效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最终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沉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偏低,所以,笔者决定开展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活动。首先,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然后,笔者再布置一些学生们讨论的任务,并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讨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参与到各小组中,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监督。这样,笔者通过开展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设备
过去教师多运用语言讲解、黑板板书等枯燥单调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的低下。对于此,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应当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革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善于利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设备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等,有效革新知识呈现的形式,积极创设出直观动态的教学情境,从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新鲜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对比,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形态。上课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本节课程的内容,带领学生们初步认识角,随后,笔者再通过信息技术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增强知识理解。这样,笔者通过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设备,促进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同时也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摆脱落后观念和思想的束缚,认清教育教学发展的形勢与要求,从数学学科特性和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来展开思考和探索,以真正实现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开展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设备等策略的巧妙运用,优化教学的过程,激发小学低段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实现小学低段数学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大伟.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34-135.
[2]卢云凤.加强教学改革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成才之路,2017(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