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容
摘 要:时事英语新闻及时、语言鲜活,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媒介的进步,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语料。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时事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听前词汇短语解释、背景介绍等)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影响,探索时事英语新闻视听语料和培养学生听力技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理解英语新闻最为吃力的因素是背景信息的缺乏;听前通过图示激活、自上而下的方式学习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词汇仍有必要;时事英语新闻听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听力技能,激发自主听力训练,开阔视野,提升自信心。
关键词:时事英语新闻;研究生英语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6-0128-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6.021
Integration of Current English News in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LI Xiaor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As the advancement of net technology and news media, the current English news with its timeliness and liveliness in language provides large quantity of rich material to teaching Englis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strategies, i.e., word and phrase explanation and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before listening, of listening to English news on post graduat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English material and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The study shows the following: The most difficult factor is the lack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o schema activation and learn related vocabulary before listening; Training of listening to the current English news helps raise postgraduates’ listening skills, stimulate autonomous self-training, expand their horizon and boost their confidence.
Key words:current English news;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effectiveness
時事新闻信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灾情气候、娱乐、体育、环境保护等各类主题,借助英语,最新的信息得到传递,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相互沟通的必要媒介。时事英语新闻是体现信息时代化、全球化的最便捷的载体,能充分、具体体现整个人类的经济价值观念和世界观。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加上互联网、大数据、云储存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媒体越显花样繁多,新闻传播形式不再是单一的书写和阅读形式,媒体有了更深入的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新闻可以以即时广播、同步电视、在线播放等方式传送,新闻信息得到更深入普及和更高速地传递。这些革新的技术和媒介的涌现,促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新闻,促使学生透过关注新闻,洞悉自身利益,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与世界接轨。
一、相关研究回顾
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突出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尤其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大致听懂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在教学上更突出了网络现代信息和大众新闻媒体等技术的应用[1-2]。这些要求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朝着国际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环境的方向发展的。为培养国际化的交际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大力实行教学改革,尝试将英语新闻媒体的语体特点和语言规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期待提高听力课堂教学效率,发现英语新闻对培养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交际能力的作用。张艳、张海华进行了“英语新闻主题教学模式研究”,总结了国内高校研究者对时事新闻教学开展过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们都一致认为网络英语新闻、时事主题英语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策略,并开发学习潜能[3]。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英语课程学习在研一进行,课时有限,听力训练时有时无,对英语新闻听力的接触则少之又少。相当多研究生即便是过了四六级,仍然会一听到英语新闻听力就不寒而栗,这不利于开阔国际视野,有碍全球化专业人才的输出。张殿玉在对当前大学英语形势和大学英语各变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际视听说语料主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真实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目标语交际的能力[4]。Sinhaneti[5] 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头条新闻、专题新闻、采访等手段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受益,还发现最有效的当地时讯来源是电视新闻、国家电台新闻等主流媒体。杨金蕊[6]主张英语教学中选用具有时代性的、“活”的新闻语言,实现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实用性。可见,与时代同步的语言材料,吻合学生兴趣,更能吸引学生并满足实际需求。鉴于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效应,高校学生可借助网络英语新闻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学习和交际语料,教师可借助广泛话题和可利用的新闻价值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上融入时事英语是迫切的,也是可行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和内容
面对培养在校大学生具有国际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此次研究主要探讨教师采用英语新闻视听说材料是否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动机和应用能力等问题,从而发现一些可行的、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主要研究问题有: 学生感到英语新闻听力哪方面最困难?哪些方法是学生认为有效的新闻听力策略?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是否能促进学生有效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2.研究对象和变量
研究对象为贵州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2个班级(机械和采矿专业)的全日制学生,均为51名学生。平均年龄25岁左右,部分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成绩不等,最高分为85分,两个班各有两名80分以上学生,最低分为33分。
3.研究方法
将学生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调查前期,向学生开展两项调查:新闻听力体验问卷和新闻背景知识测试。前者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教师采用英语新闻视听材料的调查,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分级测量手段,发现学生对英语新闻感到吃力等因素;第二部分为单选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时事新闻的教学和自主听力训练方面的感受。新闻背景知识测试旨在考察学生对英语新闻所涉及到的背景常识的理解,共25道单选题,每题4分。
调查后期,再次对学生开展时事英语新闻背景信息测试,并开展新闻话题作文测试,主要考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对英语新闻中常见社会现象、人物事件的思考能力。同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学生面谈,了解他们对实验后的感受,调查他们所认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英语新闻的有效手段。
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对比(百分比变化和问卷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分析。
4.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的上学期,对控制班和实验班共102名学生进行实验前期基本情况摸底,对两个班发放前期调查问卷,开展新闻背景知识测试。对两个班进行常规教学,控制班不播放英语新闻视频,不进行新闻类词汇和篇章的讲解;在实验班常规教学中融入新闻听力教学,进行15~20分钟的时事英语教学,教材取自英特网最新新闻报道,如CNN Student News等。
第二阶段,在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继续第一阶段教学策略,控制班仍然常规教学,实验班在前期教学策略手段的基础上增加深度,实施要求学生进行新闻提问、复述等较有难度的教学策略。开展调查后期新闻背景知识测试和新闻话题写作测试。
第三阶段,与学生面谈,收集问卷,分析问卷。
第四阶段,统计并分析数据,归纳学生对英语新闻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策略,撰写报告。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进行了前期和后期的调查后,收集两个班的问卷共102份,回收率100%,所有问题均做出选择,说明此次调查研究有效,该调查问卷的结果比较清楚地反映了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有关英语新闻听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学习策略方面的现状,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
1.时事英语新闻教学开展现状调查情况
为了解学生对时事英语新闻的学习现状,笔者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102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就实验前英语新闻听力课堂教学、接触英语新闻的渠道和感到吃力的英语新闻听力因素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如下:
首先,多数学生本科期间接触英语新闻不多。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采用英语视频作为语料不能帮助他们提高听力,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课后业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時间不接触时事英语新闻。这些情况说明学生没有花时间精听或泛听英语新闻,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时间或兴趣追踪新闻。
其次,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视频来接触英语新闻,而在课堂上接触时事英语新闻的只占极少数。显然,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时事英语新闻的机会太少,缺乏跟进英语新闻相关事物的热情,教师亦或未能借助时事新闻的时效性创造机会来提高学生对时事英语新闻的兴趣。
再次,学生对时事英语新闻感到最难的不是词汇,而是文化背景知识,该项的比重超过了1/3,而往往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里常常抱怨的是听力词汇量太少。不适应语速的学生则接近1/3,说明学生对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仍感到陌生。这些比例说明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了解时事新闻背景下相关文化背景的输入,即使知道词汇,但却往往不知所云。
综上所述,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极少接触时事英语新闻,但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他们接触时事新闻的渠道相当多,只是在课堂上极少系统地或者专门地借助英语新闻视频提高听力。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现在的学生接触新闻视听语料的面相当宽泛,但由于缺乏课堂上教师的有序引导,如听力策略、词汇解释,尤其是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难以对英语新闻产生兴趣,失去收听收看英语新闻的动机。
2.时事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表1和表2显示,经过一年的英语新闻教学实践,控制班的整体数据无明显增加甚至呈现降低趋势;与之相反,实验班数据则总体显示出增加的趋势,整体变化预示良好指标。
如表1所示,控制班和實验班在调查前期所显示的P值为.534,平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很明显,学生对新闻时事相关内容如党派识别、政要人物识别方面的判断成绩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新闻的听辨训练,信息判断上显示出较弱的能力。
在调查后期,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的答题总分平均值呈显著差异变化,P值为.010,小于.050,这说明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新闻视听训练,在基本信息辨别上取得明显进步。而且,不同于控制班在测试几项中前后期几乎没有显著浮动的现象,实验班除了一项测试题目变化微小,其他几项都有显著变化,尤其是“热点事件判断”一项。这说明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时事新闻教学后,对时事新闻敏感度增加,加上在日常学习讨论、日常微博阅读、电视广播收听收看和热门话题讨论中,这些热点事件常被提及,加深了他们对时事新闻的印象,因而增强了他们判断热门事件内容的能力。另外,由于坚持每周两次英语课上都进行最新的英语新闻时讯播放,实验班学生常常借着新闻报道弄清大意,借着语音听辨的过程熟悉各国政要的名字。因此他们能够更容易识别新闻报道中常常露面的政要人物的名字,也能够更好地识别英美国家政党党派。但调查也发现,学生对地域地名辨别正确率较低,学生受限于知识面狭窄,较少听闻或辨识地方区域发音,造成在听力过程中往往要花较长时间识别地名或人名。
表2是通过写作讨论新闻话题的形式,显示控制班和实验班在调查前期和后期对时事新闻内容话题的敏锐度和判断上的变化。根据对比数据,控制班和实验班在新闻话题写作测试调查的区别无显著性差异,P值为.229,大于.050。调查前期控制班的作文测试分平均值还高于实验班,但两个班的在调查前标准差均为1.5左右,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调查前期对英语新闻讨论话题的分析能力相当。而调查后期的对比数值显示,P值为.000,小于.001,差异显著。数据显示,调查后受试学生的测试平均值高于控制班接近10.802,对比差距最为显著。说明实验班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后,对相关新闻内容的讨论能力明显高于控制班,或许因为实验班学生对新闻话题内容熟悉,较为容易展开讨论点,内容更为丰富,逻辑性更为合理。
以上表1、2说明,实验班经过系统的、固定的、长期的时事新闻语料的输入,对时事新闻的听辨能力增强。在实验期间,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休息期间会相互讨论所发生的事件,有的学生会提前关注相关新闻,以更好地理解下次课教师要分享的时事英语新闻。这些都说明他们对时事新闻的兴趣增强,在理解信息时更好地消除了处理信息的焦虑感,能成功猜测和辨识陌生词汇。随着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成功感,信心由此得到鼓舞,更愿意自主收听收看类似的英语新闻报道。而输入那些最具有可理解性、重复率和突显性的概念,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7]。但问题是,对于控制班而言,一旦缺乏长期的、固定的、持续的、连续性的英语新闻听辨训练,就更难以形成常常收听收看时事英语新闻的习惯,就更不利于他们理解英语新闻内容的大意,更不用说细节了。
3.有效的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方法
表3显示实验班后期教师开展新闻教学后的变化情况,该数据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师实施新闻教学策略的看法。
根据表3数据,超过半数学生表示需要对新闻的背景信息进行解释,凸显了新闻背景信息在成人英语习得中的特殊性。在面谈中,学生表示,由于背景信息陌生,他们很容易走神,失去对新闻的热情,因为有些“疙瘩”没有解开,阻碍他们听下去。该数据说明学生希望借助了解背景信息来处理信息。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教师需要逐词逐句讲解信息,帮助他们扫除生词或词组给他们造成的听力障碍。这些发现说明学生习惯了以往语言学习的习惯,词汇为重中之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一旦他们发现没有听懂某个词汇或者没有捕捉到应该听懂的词汇,对他们而言都是令人沮丧的事情。在心理上、学习习惯上,学生长期形成了以死记硬背、分析词性为主的学习方法,却忽略了通过视听语境来强化词汇的学习和记忆。鉴于以上讨论,教师需要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和词汇语言知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
4.时事英语新闻听力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表4、5调查实验班学生对此次时事英语新闻训练的体会。
表4和5显示,学生进行英语新闻语料的视听输入有益于他们的自主语言学习,改善词汇学习的单一形式。通过此次课堂时事英语新闻视听训练,学生普遍认识到听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让他们更加注重听力训练。有的学生还表示,时事英语新闻的专训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口语会话技能。在个别面谈中,学生表示他们在听时事英语新闻过程中,注意到以前没有引起他们注意的方面,比如音的浊化和略读等,这些或许是造成他们无法捕捉到英语是母语说话者的真实发音,这些发现促使他们审视自己发音,尝试模仿英语为母语者的发音。笔者认同语言学习先从听力入手,也吻合滕延江指出的“我国大学阶段可以开展国际通用语(ELF)教学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学习(content-based),熟悉多种不同英语变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获取信息及语言交际的能力”[8]。因此,借助新闻信息的视野,开阔学生思维,打开眼界,更有益于语言听力习得。
四、结论与启示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英语新闻视听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听力辩音能力、扩大了词汇量、锻炼了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研究也发现,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阻碍听力理解,影响内容的吸收。研究主张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来激活旧图式、调动兴趣、引发关注度,创建新的图式知识,增强背景知识。这吻合张殿玉的建议,即教师要做到“最终借助推理和预测等听力策略实现新旧图式之间的联系”。当今的高校英语教学配备了越来越强大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时事英语新闻随时随地都可获取,教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资源,弥补现行教材与时代不同步的缺陷,创造学生接触全真语言的条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用真实语言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4
[3] 张艳,张海华. 英语新闻主题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外语教育,2011(2): 61-70
[4] 张殿玉. 大学英语语料设计要素[J]. 外语界,2007(1):67-77
[5] 杨金蕊.网络英语新闻真实性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82-82
[6] SINHANETI, KANTATIP.Turn On, Tune In, and Liste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2009, 16(7):615-630
[7] 邹为诚. 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 外语界,2000(1):5-10
[8] 滕延江. 英语通用语研究及其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2015(8):31-36
(責任编辑:赵广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