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声祥
余映潮老师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三个活动板块依序进行。在“说一说”板块,余老师先提示,可以说《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文章,也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话题,说什么全由学生自主,不加限制。有的说写作方法,有的说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教我们
怎么做人上人。
(师生笑)
师:不是吧?人中人吧?不是人上人,是人中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默默地做好,对社会有所贡献。
……
在师生对话特别是开放性的话题中,学生回答偏离主题是常常出现的情况。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还可以借助评价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促进课堂教学深入进行。余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堪称课堂理答的典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态度明确。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传播正确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上例中,余老师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及时回应,态度明确,毫不含糊。“不是吧?人中人吧?”学生知道自己错了,就有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出于保护学生的热情和自尊心的目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置可否,学生不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这样不仅错失了一次让学生成长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误导。
2.一语中的。学生说,《落花生》告诉我们的是做人上人的道理,显然,这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余老师在学生的原话基础上,把“人上人”改为“人中人”,仅仅改了一个字,意思迥然有别,主题思想一下子就纠正过来了,切合原文主题,改得十分巧妙。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人中人”之说,是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的,他对封建传统文化中要做“人上人”的观点深恶痛绝,提倡做“人中人”。落花生,埋在地里,默默无闻,并不高居枝头卖弄炫耀,哪里是人上人的形象,分明是“人中人”啊!余老师稍微做了一点补充说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默默地做好,对社会有所贡献。”短短一句话,暗合落花生的特点,又点出“人中人”的可贵品格。
3.点到为止。课堂上,学生提问也好,答问也好,往往有“旁逸斜出”的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即便超出预设,与本课教学主题不搭,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也不会不予理会。但是,如果过度关注,花费时间和精力过多,势必会使本课教学主题偏离。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師点到为止。余老师面对一个让师生笑起来的问题,三言两语就表明了态度,阐明了道理,纠正了学生的错误,举重若轻,干脆利落。虽然学生思维出现偏离,但是教学没有因之横生枝节,课堂把控自在随心,炉火纯青。
课堂评价语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信心,切中要点,拨云见日。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旁逸斜出”的时候,更需要教师从容面对,既要有容错的胸怀和纠错的机智,还要懂得适可而止,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把教学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湖北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