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萍
思维导图,通常指的是把一些知识要素、结构和层次做成可视化处理的图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可视化和知识的结构化。它概括性强、信息量大、信息关联度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审辨思维的提升意义重大。
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如能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品内容,感受作品主旨,提升阅读质量,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辨、重新建构,提升思维品质。
一、“画”在重要信息提炼处,促整体感知
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一个“整”字,要有“整体”的概念,要有“全本观照”的意识,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作品、全面审读作品。而思维导图具有极强的提炼性,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将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对于较好地优化初读作品、形成整体感知效果明显。
简而言之,将思维导图“画”在重要信息提炼处,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作品阅读之后的整体感知,理清内容,把书读薄。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也提升了。
二、“畫”在关键内容诠释处,促主题探究
在整体感知后,根据作品的特点,抓住作品的关键内容,围绕主题深入探究也是必需的,此刻,思维导图又是一个好帮手。常见的思维导图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铺展开来,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不但可以提炼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还可以沿着关键点发散开去,多元诠释,对于促进学生深入解读作品具有积极的意义。
众所周知,除了科普类书籍,其他文学类、故事类书籍都是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因此,探究人物形象是个关键环节。读完后,我们不妨利用气泡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引领学生回忆理解作品中的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梳理、概括。比如,让学生读完《草房子》后,借用思维导图从多个角度来诠释秦大奶奶这一角色,简简单单,但能拉动发散思维,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丰满、圆润,具有立体感。
在整本书阅读时,根据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等,都可以进行专题性的深入探究,此刻,将思维导图“画”在关键内容诠释处,不但能促进学生对作品信息的整合、提炼,还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把书读厚。
三、“画”在阅读体验重构处,促深度领悟
很多时候,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甚至是站在自己的理解上重新架构对作品的认识,这对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深度领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昆虫印象》这本书是金波老师所著的一本极美的散文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二十几种昆虫。学生读完后,对书中的每种昆虫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是局限在书本内容的单篇故事中。有位老师在课堂中就利用树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以“昆虫名字的来历”给书中昆虫分类,在大家的讨论下,一幅幅思维导图孕育而生。这些昆虫的名字,有的跟外形有关,有的跟生活环境有关,有的与其发声有关,有的甚至和它捕获的食物有关。而书中对这些昆虫的描写都是独立成章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就这么简单的一分类,学生便架构起了自己对书中昆虫的新认识。其实,再往下开发,学生还可以根据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来画画分类导图。这样在阅读体验中的重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的切入口,多角度思考问题,全方位阅读书本,促进了学生阅读的深度领悟、知识的重新建构,书就读活了。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在提取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在反复阅读思辨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深刻思考,把书读薄、读厚、读活,提升阅读和思维的品质,让整本书走进孩子心里,让整本书阅读在画一画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