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凯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这样问学生:“根据课文题目猜猜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 ”这就是在进行预测。预测策略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的观点等多方面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指导中使用预测策略,会使课堂充满生趣,学生读有兴趣,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品质。
一、导读伊始,预测激活儿童的阅读期待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者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初读整本书,教师有意识地教学生进行预测,创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品读的氛围,激活的是学生期待阅读的冲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提供了动力。
1.细看封面猜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从一年级最初的“和大人一起读”,过渡到自己读整本书,文字多、故事长,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借助预测策略,带领学生走进整本书,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孤独的小螃蟹》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初次接触,教师和学生可先赏赏封面、夸夸作者,接着根据目录提供的线索让学生猜一猜:小螃蟹为什么孤独?预测书中人物可能发生的事件,巧妙地达成读前引趣的目的。
2.首尾对读猜发展,引发阅读乐趣
打开一本书,学生读了开头,最想知道的当然就是结局,可知道了结局,就可能将书束之高阁。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开头和结局对比着读,然后预测中间情节的发展,学生奇妙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在寻找线索和验证预测之间比对着,定会手不释卷。
如,《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师生共读前两章后,主人公蟋蟀柴斯特終于出现了。跳过整本书读最后一章《奥尔甫斯》的结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和第一章“奇怪的声音”部分进行对比阅读,并预测:书的开始描写两个人发现蟋蟀,觉得声音奇怪,而结尾描写整个车站倾听蟋蟀的演奏却变得安静,猜猜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人们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的猜测也许是散乱的,但散乱中激发的是学生亢奋的阅读“前状态”。
导读课开篇之“导”,预测是阅读的起点。唤醒阅读期待,才能让学生真正愿意走进整本书,在阅读的期待中寻觅、探究。
二、读中交流,预测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运用预测策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推进,应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
1.借“预测学习单”,外显学生的思维
学生利用两周时间持续阅读《水浒传》一书,常常会被武打情节所吸引,教师就顺势而为,抓住学生持续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设计“预测学习单”(如表1),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更积极地深入阅读。每一项预测内容,都要求学生先写出自己的预测结果和依据,旨在让学生发现作者在书中留下的线索,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预测。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再仅仅是情节,而是分析、整合分散在书中各个角落的零散信息,并用自己独立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推测出洪教头和林冲行为、语言背后的品质,进而预测人物未来的命运。
2.用“图式阅读单”,内塑阅读的质量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导读课后,学生在持续阅读中概括出了主人公第一次报复的对象和原因、报复的方式和结果。读中交流课上,师生再一次细细品读罗伯特当年的遭遇和他的报复方式,极具喜剧色彩的戏剧表现形式,为学生预测罗伯特第二次、第三次报复提供了内容和结构上的支架——“以牙还牙”“创造意外”。交流课上,学生结合“维恩图”不断地“预测—阅读—验证—再预测—再验证”,从读情节、读结构走向读人物、读思想。对整本书信息内化加工的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不衰,思维的严谨度也得到发展。
读中交流之“思”,预测方式多样,唤起学生产生联想,融入自我,在持续阅读中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读后分享,预测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阅读不仅仅是手段,是技能,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读后分享课,预测策略的使用也常常会令人眼前一亮。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最后一章《奥尔甫斯》写蟋蟀柴斯特的最后一次演奏。读懂这段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看封面图和文字,趁机引导学生预测:“柴斯特退休后,会不会回到家乡?如果你是柴斯特,组建支持或放弃对话小组,开展“头脑风暴”。创设情境,书写蟋蟀、猫、老鼠角色心情日记,进行“心灵对白”和“阅读回应”,表达温暖与感动。还可以顺势推荐本书的姊妹篇《塔克的郊外》,继续新的阅读之旅。
读后分享之“续”,预测不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理解和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香江花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