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就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能面向全体幼儿,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指导
那么,如何为幼儿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的舞台呢?为了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园地,我们尝试性的对区域活动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设想,已达到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它通常是个别进行的,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的出发点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水平。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合作、协助,帮助幼儿学会学习。也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
二、区域活动的价值与特征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1、区域活动通过游戏与学习的统一,促进了幼儿的主动活动。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显然,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是不能适应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素质这一要求的,不可能给幼儿提供很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区域活动具有简洁动态的物质环境,温暖而轻松的氛围,幼儿乐于参与其中,产生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去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他们有充分活动的机会,更多的选择,独立自主地去观察、操作、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说,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但此时的“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区域活动赋予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及为活动区提供的材料可以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教师再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施加影响,支持、促进帮助幼儿顺利活动,幼儿的主动活动也就落到了实处。
2、区域活动通过空间的开放和内容的整和,促进了幼儿的交流交往能力。
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聚拢起来的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優点的了解。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极高,同伴间的交往率大大加强,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还与身边的同伴相互作用。可以说,在这个小组里,每一个幼儿都在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每个孩子为了能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调节自己而做出一定的努力。这一过程中的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逐步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是其教育模式的必然,也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从中合作、协商、互助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成功和发现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心,自己主动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告诉同伴。总之,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种种交流在提升活动区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指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游戏中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指导幼儿的游戏,只有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形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做出有效的指导。
1、重视观察,适时、适当的指导
首先,老师要从整体上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预先投放的材料和指定的计划是否符合班级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对能力特别强或特别弱的幼儿,应留有他们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环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
2、重视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
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如在小班“动一动、试一试”区域活动中,为了有助于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设置了“夹珠子”内容,进一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夹纸团、夹蚕豆、夹玻璃珠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夹纸团)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教师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应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这样方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将是所有幼教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现军. 聚焦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误区与对策[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1):27-29.
[2]王郑辉.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指导[J]. 读天下,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