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韬
摘要: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电影创作群体。他们活跃在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他们的导演风格趋向边缘化,运用了独特的电影语言,在声音和剪辑上大胆创新,不断突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导演;边缘化;电影语言;声音;剪輯
一、第六代导演的含义
严格说来,“第六代导演”这个称呼是不科学的,因为第六代导演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其实第六代导演跟第五代导演是继承的关系。在代与代的划分上,一般来说,把在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声片导演,称之为第一代导演,如张石川、郑正秋等;而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主要活跃在三四十年代,如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是第二代导演的学生,主要活跃在五六十年代,如谢晋、水华等;第四代导演则是文革前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一些电影制片厂培养起来的导演,而他们的创作则是开始于文革后的1978年,如谢飞、吴贻弓;第五代导演则是指八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如大家熟悉的张艺谋、陈凯歌;第六代导演则是指九十代左右开始拍片的一些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严格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指在时空上的一个聚合体,更重要的是指一群电影创作风格、文化姿态以及对现实社会看法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电影专家学者的注意。
二、边缘化的风格
(一)边缘化的人物
第六代导演大部分作品都是去讲述边缘人物的故事。这与他们的苦难意识和文化意识分不开,反映出他们浓厚的人道主义和悲悯天下的人文情怀。他们在题材上热衷于特定历史的条件下人物命运的写照和边缘人物生存状态的展示。贾樟柯的电影《小武》里面就讲述了一个小偷这一边缘人物的故事,而张元的《北京杂种》则给观众讲述了一群摇滚和摇滚化青年的故事。在第六代导演作品里,大量表现边缘化人物(也是低层人物)的生活和经历,形成了其边缘化的风格。
(二)边缘化的叙事内容
边缘化的人物决定了边缘的叙事内容。其实在第六代导演的大部分作品里,表现的生活都是非常态的,甚至是病态的。在张元的电影作品《妈妈》中,展示的是母子二人的病态生活,而在电影《北京杂种》中则讲述了一群非常态的摇滚青年的生活。对边缘的生活内容的关注,也决定了其边缘化的风格。
(三)非传统的叙事模式
边缘意味着非传统,不被主流所接受的或者说难被主流接受的东西。其实在第六代导演的大部分作品中,他们的叙事模式与传统的线性因果关系叙事很大不同。他们有的采取了倒叙事式模式和平行叙事模式。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就采取的是倒叙事模式,它是选择扁担作为叙事角度,通过她的回忆来进行叙事,而张杨的《爱情麻辣烫》则是采取平行叙事模式,以五个小故事贯穿整部电影。
三、电影语言和电影技巧
(一)画面构成
色彩明快的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活泼、令人振奋的主题,而色彩暗淡沉闷的影片所要表达的则是相反的主题,即:消极、苦闷、压抑的主题。其实画面色彩的选择取决于一部影片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大多影片的色彩都是灰色的,这表明他们的主题大多是晦涩的。这是因为他们想表现现代社会边缘人物的苦闷、孤单、寂寞、空虚和无奈的生存状态。在霍建起的《邮差》中,昏暗的灯光、灰暗的邮局和阴沉的天空组成了色灰色的基调,传达了一种压抑与痛苦的感觉。
光影和影调能够组成不同的明暗层次和冷暖调子,从而形成对比。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可以很好地突出画面构图的中心,使镜头画面的主题得到强调。第六代导演作品大多喜欢采用明暗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有时候画面就一点点亮色,其他全部是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体现人的一种不安和厌烦的情绪。
(二)声音构成
声音是由人声、音乐和音响组成。第六代导演却喜欢在电影作品中使用画外音——人物内心独白、质朴真实的自然的音响效果和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画外音可以介绍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姓名、职业、年龄等,还可以推进剧情,造成合情合理的时空跳跃,甚至能增加事件空间的真实感,创造环境的真实感。
第六代导演除了喜欢用画外音外,还喜欢用音乐。他们在作品中通过音乐,体现时代和地域特征。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的大量音乐就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代背景所特有的东西。
(三)剪辑方式
第六代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快速剪辑带来结构和内容上的省略,构成了整部影片表现风格的简约。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主人公的生活细节被凸现出来,但是他的人生背景则被大大简化了。在影片《世界》里,这种跳跃性剪辑则更为明显和独特。整部影片犹如电脑的链接,由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关系看似紧密,但是又毫无关系—全片完美地将这种跳跃性剪辑组成了一种简约的叙述方式,体现了第六代导演个性化、情绪化、感觉化和片段化的印象风格。
第六代导演运用剪辑和蒙太奇技巧,构成跳跃性的剪辑风格,选择最少的画面表达尽可能多的含义,使画面信息丰富。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效果,那就是:影片中的画面都有意义。
(四)拍摄手法
长镜头是法国巴赞提出来的与蒙太奇相对应的理论。长镜头强调的是真实,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强调画面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强调观众多角度看画面的饱满眼福。第六代导演为了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或者说让观众感觉画面的可信性,大量使用了长镜头。
这些理论和流派所要求的是忠实生活而不是创造生活、改变生活的电影观念。这些观念对第六代导演影响很大,在他们眼里,电影的本质就由真实影像完成的对其时代和历史的记忆。于是第六代在叙事上执着于对个体意识的真实表达、对个体真实存在状态的关心。于是第六代导演为了表现真实,还原现实,大量使用长镜头。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如在小武去小勇家送礼,两个男人在—起聊天的长镜头,还有影片结尾处,小武被拷在电线杆上的镜头等。通过这些长镜头让人感觉到了真实可信,因为它保持了画面的空间完整统一。
对于第六代导演来说,长镜头是他们在影片中力图表现最大限度真实而采用的技巧。但是运用长镜头要适度、适可而止。在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有的长镜头用得过多过滥,而且场面调度又单调乏味。有限的人物,单调、重复的场景造成了摄影机机位的变动不大,使画面有点呆板。这是第六代导演的普遍不足。
(五)独特的视角
第六代导演的视角选择比较独特。在电影中,他们取消了对人的好坏、对错、善恶的简单道德评判,让镜头前的生活本身来说话,尽量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体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尽量以平等、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呈现在电影的人和物。这种视觉与以往的导演大不相同。以前的导演要么用仰视视角去歌颂崇拜的表现对象,要么用俯视的视角把主人公当作批判和启蒙的对象。第六代导演以平视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反思生活。他们以平等和悲悯的眼光去看待要表现和再现的一切,把自己当作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去发现生活的真与假、喜与悲、忧和愁等。
四、第六代导演的弊病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弊病,那就是对影片的人总是冷眼旁观,如实纪录,没有融入自己的强烈情感。国家广电局副局长曾经这样描叙第代导演:有的年轻导演总是高高在上,始终对表现对象冷眼旁观,这令电影慈悲心缺乏——而这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
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表达上过分自恋,刻意描写边缘化的人物,去展现他们的痛苦。其实这些痛苦是电影导演想表达的自我痛苦。他们表现电影中的人物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和摧残,而且不被理解。这样的话,导演的表达就没有突破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深度。因为第六代导演的人生相对第五代导演显得有些单调,生命体验也比较单一,这就体现在电影的局限性上。但是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创造技巧也相对成熟,但是人文素质远远落后于其个人的电影艺术素养。因此,第六代导演应该加强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