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玲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文将对目前阶段下历史学科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举例说明,旨在抛砖引玉,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主线;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现阶段历史教学方法的弊端
现阶段,在部分历史教师的认知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将讲授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即可,不讲求任何的教学方法,手持历史课本照本宣科。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主线”的教学方法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开始备课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都应该围绕这一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下面以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为例,按照“问题主线”教学法进行设计。
第一,备课阶段。《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战国七雄时的秦国通过各种改革成为当时的强国并一统其他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其关键人物是秦始皇赢政。此时,教师应该找到这节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点,即皇帝的由来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很多学生通过看历史剧等途径知道以前中国是存在皇帝的,可是很多学生不知道第一个皇帝便是秦始皇赢政。当然,在备课过程中还有其他的注意事项,这里只提到最关键的“问题主线”怎么寻找。
第二,课堂开始时。在课堂开始时,可以由教师给出以下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存在皇帝的,皇帝是当时国家最大的官,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皇帝呢?学生会回答康熙、雍正等他们熟悉的皇帝,此时可以问学生是否知道第一个皇帝是谁,有的学生会回答秦始皇,但是很多学生是不了解这段历史的,由此可以引入此次的课程内容,同时在学生心中埋下一个疑问,即谁是中国的第—个皇帝。
第三,课堂过程中。在课堂上,学生会通过阅读课本知道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叫作秦始皇,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提问:为什么秦始皇能够成为第—个皇帝呢?这就会在学生心中又留下一个疑问,此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战国时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历史。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为什么秦始皇会是第一位皇帝,为什么秦国可以统一其他六国。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史课本中有所体现。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再概括,从而形成教学要求的结果。
第四,课堂结尾时。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将秦朝发生的、但是在课本中没有出现的有趣的事件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的历史,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三、“问题主线”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问题主线”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这个主线阅读课本,寻找与主线问题相契合的答案,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个主线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完成教学。“问题主线”教学法真正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课堂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问题的探索者,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问题主线”教学法只是众多历史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我们历史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探索。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动脑筋,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对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阅读分析和比较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