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金融人才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举措。本文分析了校企协同培养"双创"金融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创"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双创"金融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 金融学专业 校企协同
一、引言
2010年7月,《2010-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的稳健推进不仅需要突破传统的"普高热"以及"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中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我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人才强国转变以及校企协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大学者,高校行政负责人以及企业高管等充分意识到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双创"背景下,推动金融学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即以"协同"为重要抓手,创新教学体制,有效整合各类高校和金融企业的各项资源,依托政府与金融行业的鼎力支持,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创"金融学人才。
目前,学界围绕校企合作与金融学人才培养两大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关于校企协同和"双创"背景下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文献相对较少。古梅(2017)认为广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开办的金融CFA精英班创新试点,开启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许传华(2017)指出应该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通过整合政府、金融企业等多元主体资源,不断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多元需求,努力实现"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刘书博(2018)认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实现开放式办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指出应该形成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双创"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实践的现状
"双创"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一方面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多方共赢,另一方面,缓解了当前高层次"双创"金融人才匮乏与金融企业迫切需求不平衡的局面。
(一)校企合作模式更加多样。当前许多学校打破传统融合形式,积极推行"引企驻校"、"引教入企"、"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如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举办了"农银长江班"培养订单式人才,联合制定农银长江班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金融员工培训教育平台、开展暑期实习实训工作、协同创新行校联合攻关平台。
(二)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大高校和金融企业不断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如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选派教师赴湖南泽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挂职锻炼。索尔科技配备5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经校企考察认证的企业师资赴西安财经学院教学。
(三)"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日益得到重视。校企合作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与索尔科技创建了金融学专业特色班,学校开展理论基础教学,企业资深师资对专业核心课教学,此外,通过邀请知名企业资深大家做金融讲座、沙龙、项目实战课程,提供校外素质拓展、企业参观、跟岗、顶岗实习机会,利用寒暑假开展实习、研学、行业竞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双创"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仍存在金融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环节脱节严重等问题。
(一)校企合作意向方面,有一定交流但停留在浅层次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与当地政府、金融企业的交流较为密切,但交流更多停留在表层,校企资源和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形成了阻碍"双创"金融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短板。究其原因,一是校企合作目的不统一。学校希望通过与金融企业的联合协作,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综合能力,而金融企业通常寄希望于各大高校培养出毕业便可以直接顶岗上位的学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校企双方合作目的存在分歧,大大降低了金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校企合作方案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高校与金融企业签订的合作契约中,针对课程设置、考核形式、实训基地安排、师资建设等内容,尚未形成考核体系,缺乏合作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致使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二)校企合作程度方面,有一定合作但需深化
金融"双创"人才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创新变革的需要。目前,校企合作虽已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合作深度与广度都有待加强,尤其是金融"双创"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学校方面,对校企协同培养"双创"金融人才的认知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纵观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设置,不难发现仍以传统金融为主,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较少涉及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领域,课程内容重宏观而轻微观,重理论而轻运用,在金融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新金融市场不断变化以及科技金融等新兴业务不断兴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对金融专业定位不清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二是学校实训实验资源缺位。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地方财经类高校雖然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基于成本或其他综合考虑而行动缓慢,目前各类财经类高校已经匹配实训基地和实验资源的情况不尽理想。三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老师板书或PPT讲述为主,较少涉及讨论、实训、团队写作环节,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 金融企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金融企业较少参与学生就业导向的课程和实践能力设计,更少涉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培养、金融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探索。究其原因,一是承担的成本较高。实习培训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若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环节,企业承担的成本较多,人才一旦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堪忧。二是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存在局限性。很多高校的实习岗位是靠老师个人的人脉关系建立起来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适用性,难以使得高校,金融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受益。三是金融业务固有的风险特性。由于金融核心业务的风险性,大部分金融企业仅安排实习学生一些简单的整理工作,学生难以在实习岗位得到真正的锻炼,实习多流于形式。
(三)校企合作政策方面,有一定重视但制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目前,在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但是仍有待进一步衔接。从目前金融人才协同培养的效果来看,一是顶层设计层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政府出台的文件大都为宏观性的,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在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却需要具体的细则作指引,具体细则的缺位,容易让校企合作双方在协作过程中束缚手脚。二是政府部门目前尚未设立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部门。各方在校企合作上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一旦校企合作出现纠纷,就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协调解决,校企协同培养"双创"金融学人才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将难以开创。
三、"双创"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对策
当前,各大高校与金融企业的协同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断层。可以从加强校企合作意愿,深化校企合作进程以及优化校企合作政策机制等方面促进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局面的不断展开。
(一)强化校企合作意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校企合作开展了多年仍停留在低层次,主要是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存在困难,因此寻找利益共同点,加强校企合作意愿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互利。各大高校金融学教师可以依托自身优势,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探索性、开创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科研能力;金融企业可以为科研的展开提供实践基地、实验资源和实验经费等,联合推进教学活动"科研化",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依托实践教学互惠。金融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平台,拓宽教学空间,让学生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金融企业的技术前沿。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人才,缩减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和成本。
(二)深化校企合作程度,健全互惠互利机制
当前各大高校和金融企业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可以从高校和金融企业两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1.学校方面,一是完善课程体系。邀请金融企业或金融领域资深的教师到学校开展研讨会,以专业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挂钩,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为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如将金融学与计算机应用科学、英语、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二是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训的建设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变化日益朴素迷离,这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借助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支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开通课程培训、国外进修、参加前沿学术会议、送至金融企业参与实践操作等绿色学习通道,使其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金融人才。
2.金融企业方面,提高参与积极性。金融企业只有积极地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收获所需要的金融人才,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供专职"技能"教师。企业应该积极地安排具有专业技能员工参与实践教学,全程参与教学课堂,创客基地,创新工场的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双创"意识。二是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成立专门的金融人才协同培养部门,积极与高校进行互动,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针对高校开展的创新能力强,市场转化率高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采取投招标的方式进行融资孵化。
(三)优化校企合作政策,探讨合作共赢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开创多方共赢的局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必须成立以教育部门、金融行业、人保部门为核心的多部门协作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明确各个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统筹协调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二是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台相关的文件和配套细则,明确各个行为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职责,拟定参与主体的政策优惠制度,如税收减免、政府补贴和荣誉的授予,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切实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结合实习学生的就业率和满足感,高校对金融企业的满意度以及金融企业的用人反馈等指标,建立健全主观与客观并重的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效率进行评价,促进校企合作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古梅.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金融CFA精英班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6):122-123.
【2】许传华.“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5):136-138.
【3】刘书博.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北方经贸,2018(11):143-144.
基金: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类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
作者简介:罗美方(1995.06.02)女,汉族,湖南安化人,硕士学历,从事农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