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能力

2019-09-10 07:22钱慧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推理能力问题解决情境

【摘要】推理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数学是最适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推理意识——想推理,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推理方法——会推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推理素养——能推理。教师和学生都要紧紧抓住数学学习的“金钥匙”——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情境 探究 问题解决 推理能力

推理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凭着自身的经验和直觉,通过分析与综合、类比与归纳的方法,推论出新知识的过程。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能力是指以敏锐的观察比较、简捷的分析思考,快捷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推理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人们良好的推理能力是进行有理有据推理的前提保障。推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启蒙发展阶段,数学是小学各学科中最适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推理意识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引起主动学习情感态度反应的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行为,创设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探索和推理的过程。数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创设一种教学场景,模仿问题发生和发现的过程,有利于数学问题的形成,让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在知识冲突中激发学生想推理的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变为“我要学”“我要推理”,发展学生推理意识,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课前教师播放魔方高手成才的视频,他从简单的三阶魔方玩起,熟练了再来研究高阶魔方,从而成了魔方高手。为什么先玩三阶魔方?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得出了“从简单人手,找出规律再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课始出示“汤姆和杰米追打的动画场景”,杰米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魔方,他们想办法还原,但是还原不了。“有什么问题吗?”“因为涂色面数不同,小正方体不能随便放。”教师用一串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有哪些涂色情况?(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了8份,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儿?各有多少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中有怎样的规律呢?(学生露出迷茫的表情),这个大正方体太大了,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学生受到魔方高手视频的启发,积极举手回答:从简单人手,可以先研究小一点的正方体。先来研究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出示图),展开推理探索活动。

这种充满灵气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推理思考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魔方天才成才”和“汤姆、杰米打翻大正方体魔方”的动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人真事唤起学生数学学习中也要有这种“从简单人手”的好的推理意识。这样的情境,不仅给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坚实的铺垫,更主要的是,学习的内容已经深深触动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在情境中思考、推理、成长,促进了学生数学内容的迁移,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二、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推理方法

数学中的探究是学生们结合一些数学核心问题,利用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具体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中,通过尝试、实验、自学等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数学推理能力的活动。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将知识转化为可以运用的数学理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运用合理的推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培养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安排了以下推理过程:

1.在变化中提出猜想

教师出示长方形框架长6厘米,宽5厘米,面积是多少呢?(5x6=30平方厘米)教师拉动长方形木框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猜它的面积是多少呢?有些同学猜是30平方厘米,用两邻边相乘求出它的面积:一部分同学猜想不是两邻边相乘,应该是底×高。教师继续拉动木框,木框越来越倾斜,现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30平方厘米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明显越来越小,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能用两邻边相乘求面积。

2.在操作中验证公式

(1)数一数,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剪一剪,拼一拼,你能把下面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3)说一说,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数一数三个图形的面积,更加确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邻边相乘;经过剪拼的过程,学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验证并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操作探究更形象、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学生通过猜想、画图、转化等操作探究活动不断积累推理的方法。

三、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推理素养

问题解决是指借助一定的认知活动、技能方法等,经过一些具体的思维、操作,达到某种目标,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利用这些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与推理。教师要精細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摸索问题解决的捷径,通过有层次的拓展训练,让学生进入推理思维的最佳境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迁移深化,由表及里,提升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生在解决“1+3+5+7+9+……+99=?”这种复杂问题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运用“从简单人手”的推理方法.1+3=4=22,1+3+5=9=32,1+3+5+7=16=4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几个简单的算式推理出:几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一个数的平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方格图进行深入推理:

学生结合图和算式,合情推导出:计算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的和就是计算对应正方形的面积,关键是要找到正方形的边长,学生观察发现后得出:边长=(尾数+1)÷2,所以,1+3+5+7+9+…+99=[(99+1)÷2]=2500,进而得出:1+3+5+7+9+……+n=[(n+1)÷2]。然后让学生完成:2+4+6+8+…+100=?学生运用已有的推理经验很快得出:

从2开始连续偶数的和,就是求对应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宽等于尾数÷2.所以.2+4+6+8+…+100=( 100÷2)×(100÷2+1) =50x51=2550,进而得出2+4+6+8+…+n=(n÷2)×(n÷2+1)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运用“图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不断积累推理的经验,让自己的推理印象深刻,逻辑清晰。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策略去促进他们的数学理解。教师为学生的思維碰撞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实时地进行推理,感悟在单一方法中寻求多样化,在多样化背后寻求内在联系的意义,训练学生的推理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来说,推理能力不但能使他们学到知识,会解决问题,而且能掌握在新问题出现时如何应对的思想方法。教师要紧紧抓住数学学习的“金钥匙”——推理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充分展现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发展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慧,顾万春.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 (4).

猜你喜欢
推理能力问题解决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