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伴随着都市的诞生而诞生,作为反映社会之镜,文学中对都市空间图景的描摹值得研究。后现代作家将都市空间与人的精神状态相连接,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日本文学;后现代;都市空间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提高,白领阶层开始扩大,中产阶级出现,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基本成型,日本开始向消费社会过渡,进入80年代后,已经成为经济高度繁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应地,就更加需要有一种文学,能以全新的视角来描写这种发达繁荣的消费社会,这种文学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在描绘都市空间图景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对之进行了批判。
1、都市空间在文学中的登场
1980年,田中康夫发表小说《不知不觉、水晶》,销量超过百万,获得第十七届日本文艺奖。小说以生活在东京的女大学生兼时尚模特由利的生活为中心,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文体,描写了那个年代风靡日本的时尚。文中出现了大量只有在东京长大、相对富裕的年轻人才知道的名牌、饭店、学校、地名等固有名词,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为这些固有名词加上了注解和分析,共计422个。小说最后还从1980年度日本厚生省白皮书以及人口问题委员会《出生率动向特别委员会报告》中,摘取了相关数据,作为特别附录来讨论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
《不知不觉、水晶》肆意颠覆既定的小说文体,破坏既定的语言程序,故意无节制地滥用音译的外来语和堆砌大量的商品广告,江藤淳盛赞它为“泡沫经济时代名牌热潮的先驱小说”,评论界认为它是“头脑空空的女大学生拎着名牌包包边走边看”的小说,“人物描写空洞,不鲜活”,完全被“名牌=自我价值”的观念洗脑,追求过剩的自我意识[1]。经常来往于日本的后现代理论大家哈桑非常认可这部作品,认为“田中康夫是日本自然流露的后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混杂物”[2]。应该说进入80年代,与消费社会现象一起,后现代主义风靡日本,而《不知不觉、水晶》正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宣告所谓的“都市空间”在文学中登场了。
2、都市文学的中流砥柱
日本“都市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村上春树和村上龙。早在1979年,村上春树就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杂志新人文学奖。这部小说人物场景设置简单,故事情节也无太多跌宕起伏,多是人物在酒吧喝酒聊天,对话几乎贯穿整部作品,可看似无意义又散漫的对话却有微妙的趣味。村上春树1980年的《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延续了处女作的风格,无处不令人感受到主人公对已逝青春充满诗意的依恋和思索,以及对往日故乡的守望、牵挂与伤怀。1987年,他發表《挪威的森林》,引发了轰动效应,次年发表《舞!舞!舞!》。比起前作,《舞!舞!舞!》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透视和挖掘更加系统化,批判也更加激烈。
都市文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作家村上龙,于1976年发表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该小说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素材,描写福生地区美军基地附近的一群青年男女荒唐放荡却又迷茫无助的生活。这部作品被视为重大的社会事件,而非单纯的文学事件。而村上龙本人,也由此作为一个新人作家一举成名,受到文坛瞩目。村上龙的创作,题材丰富,涉及暴力、多重性格、毒品、性虐待、少年犯罪以及快乐杀人等等,大多是对日本现行体制进行探究和批判,对现有文学传统发出挑战。他的作品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反映的主要是都市生活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年轻人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面前的困惑、压抑和无奈[3]。
3、“儿童派”的都市策略
在日本都市文学中,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创作群体“儿童派”不容小觑,这些作家包括小说家高桥源一郎、岛田雅彦、小林恭二等。说他们是“儿童派”,本含有当时主流文坛对这群年轻稚嫩作家的轻蔑之意。“儿童派”作家的作品大都没有沉重的历史主题,对现实的描写也很轻松幽默,表现形式更为开放自由,甚至流露出儿童般非理性的气质。比如,高桥源一郎在《再见,匪帮》中,插入几何图形和漫画,以此来代替具体描写。在货币经济主导的巨大的商业共同体中,作家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本质以及自己作为待售商品在市场上寻找买手的事实。比如岛田雅彦在《颓废礼赞》中写道,“我也想在市场里出售自己。”[3]对高科技感到不安也表现在儿童派作家的文体变化上,他们对以往文学作品大量的引用、改写,反映的则是信息社会对原创神话的消解。岛田雅彦的《彼岸先生》就是以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名作《心》为范本改写出来的,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所谓“互文性”,是对原有文本的“解体”[4]。
除了以上作家,日本都市文学的主要作家还包括中上健次、冈松和夫、桐山袭等人。他们大都受美国文化影响很大,身处经济高度繁荣的城市生活之中,对资本主义因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消费观念,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变化感同身受。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不仅有对人的精神状态、生存环境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元素的运用更加充分,对于我们研究日本都市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日)江藤淳.江藤淳文集[M].东京:新潮社,1990:19-30.
[2](日)Iwamoto Yoshio.Something New in Japan[J].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3(2):134.
[3](日)清水康夫.论村上龙[J].学灯社,1987(2):74.
[4](日)岛田雅彦.退廃禮賛[M].东京:読売新聞社,1998:13.
作者简介:
沈俊(1979-),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单位:三江学院,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