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初期,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会造成学习上的退步和思想上的后进,但是这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脱掉“学困生”这顶帽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寻找症结,对症下药
有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素质的原因。如反应缓慢,接受能力差;二是他学习自主性差,缺乏主动性。上课心不在焉,做作业不认真;三是教师教学上的原因,在教学中由于不及时做补救工作造成知识上的漏缺,或是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正确看待学生;四是家庭的原因,有的家长不重视、不教育,也有的教育方法不当等等,但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孕育着进步的愿望。根据这些原因和情况,让“学困生”对号入座,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样才能教育有成效,达到转变他们的目的。更新观念,正确看待,我们应该把“学困生”当成“潜能生”。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和培养这些“潜能生”,在“潜能生”身上找出引发潜能的最佳点,让学生展示从来没有展示过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幸福,产生再成功的动力,使“潜能生”变成“显能生”。
二、奉献爱心,情感激励
“学困生”在学习方面与一般学生有差距,所以他们自己总是感到自卑、孤独。如果我们歧视、讽刺、挖苦他们,他们就会消沉、无望、对学习更反感。如果用爱心去关怀他们,激励他们,才能转变他们。如,笔者班上的小娴,刚来校时,上课的时候老是把脚放到椅子上,常常违返课堂纪律。笔者发现后并没有急于批评她,而是把悄悄把她拉到身边,问明事情的原因,并给她讲做错事的危害,而且提出怎样做的要求。在学习上,笔者让她做适合她程度的作业,同时常在课内注意辅导,在课外给她补课,经常鼓励她。上课提问一些她可以回答的问题,回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让她内心感到班级的温暖,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生活上,笔者也经常嘘寒问暖。她慢慢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爱护,久而久之,自由散漫的毛病改掉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期末考核语文数学都取得了“优秀”。
三、细心观察,善于捕捉。
如果把一方面不成功说成全面不成功,那么,“学困生”將很难也不能改变他们自己。人的潜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闪光点,你就会打开一扇最易打开的窗子,就可以使许多窗子连接开启,也就将会出现一个由弱光发展起来的亮堂堂的新境界。如,笔者班上的小艺,学习成绩差,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在一次下课时,笔者无意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是一个学生在给其他同学讲奥特曼的故事,并且讲得有声有色。笔者寻声悄悄过去一看,原来是小艺。于是,笔者在一次班会课上,组织同学们讲故事,小艺也讲了。开始时,他不太敢开口,笔者鼓励他说:“我相信你会讲得很好,你看大家都等不及了,大家给他鼓鼓掌,给他一点勇气好不好?”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开始讲了,并且讲得比平时更投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都称刘艺为“故事大王”。这件事之后,小艺对班级里的工作都主动干,学习也慢慢走上轨道。笔者从这件事上得了启发,开始细心地观察我们班的“学困生”,努力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捕捉闪光点,激励闪光点,使其转化。
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由此可见,“学困生”的转化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为此,笔者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常向他们介绍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如,小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贪玩,不做作业。有一次笔者向她妈妈说明情况。她妈妈说:“我们工作很忙,学习上常照顾不到。她在家也是贪玩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骂也骂了,打也打过,她就是不听,你对她严一点,孩子就听你的话。”由此可见,家长还没有认清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职责。这就需要老师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让其明白教育孩子并不能单靠打、骂就行的。作为老师,我们可以给家长建议,比如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多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多选取鲜活的事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阳光积极的心态。家长还要抽时间多与孩子接触,找机会与他们谈心、沟通、交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在孩子犯错时不要一味指责,要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更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家校互相的沟通,齐抓共管,一起为教育孩子付出努力,“学困生”会转化得更快,效果更好。
教学工作实践使笔者体会到“学困生”不是不想学,也不是学不好,是需要我们找到一把适合的钥匙,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只要让灿烂的阳光照进孩子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深信,“学困生”并不会永远“学困”,他们都能摆脱困扰,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