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要】 人物教学与信仰教育应当统一于二位一体,人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信仰教育资源,面对着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应强化信仰教育,充分发掘利用人物教学相关功能,以纠正信仰缺失的偏差。
【关键词】 历史人物教学 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95-01
我们在中学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从历史人物那里接受传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或者受到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教育,坚定本心;或者吸取先人的教训、避开难走的泥泞,前路明晰。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民族之希望在于少年,而要担负起这希望,我少年需怀坚定之信仰,“对于个体来说,信仰是其精神支柱,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无限宇宙的把握。共同的信仰则是民族、阶级或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凝聚核”。
从大的方面来说,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信仰主义教育是国家现状对少年的需求和呼唤。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复杂,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仍然波云诡谲、风云激荡,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虽然中国一直强调“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但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威胁论”尘嚣甚上,加上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中国周边的战略态势更趋复杂,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频发,中国面临着极为严峻复杂多变的挑战性局面。而且当今世界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占了很大一部分,自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保存艰难,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演进,各国的文化输出和文化竞争愈演愈烈,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留存自身文化价值观,坚守中国文化特色,并逐渐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中国现在并且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这是严峻的挑战,这是艰巨的责任,这份责任终将由我少年担负,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我少年需要坚定信仰,“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一种热烈的感情、坚定的信仰和沉重的责任,要坚守这种感情、沉淀这种信仰、担负这种责任,我少年学生,仍需要作出努力。
从小的方面说,在当前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与精神文化建设却极大的落后了,耳濡目染下,种种触目惊心之现状腐蚀着我少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冲击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怀迷茫,就无法向前,少年是祖国的明日和希望,此间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培养少年学生的信仰,不仅是发展和建设祖国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立身之根本,挺拔之脊梁。
中国人不敬神、不事鬼,我们无法从鬼神之處得到敬畏和力量。然而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有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涌现出无数风华绝代、引领潮流的人物。这些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具有感染力、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胸怀天下的精神、为国为民的情怀给我们的信仰以支撑,“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这些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和许许多多散发光彩、独具魅力的人物,就是那些仰望着星空的人,他们指引我们看到那华美璀璨的星幕,给我们巨大的能量,引领我们前进。他们是一座座矿藏丰富的宝藏,而我们要怎样更加有力的从他们身上找寻信仰、汲取力量。
历史人物教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信仰教育资源,但当前我们还未能做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加以强调,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却很难达成。我们往往企图在知识的堆砌中培养情感,但事实证明,生硬的文字,苍白的说教和刻意的拔高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往往将杰出的历史人物人为地进行神化,使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成为言辞堆砌的华丽辞藻,事实证明,这样并无法打动人心;我们往往“为信仰而说信仰”,这样空洞的说教和形式化的表达使我们的信仰教育像风起的涟漪,雁过无痕,历史人物教学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效力,达成既定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王光宇.学生学习视阈下“家国情怀”滋育的有效路径——观摩学生评“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有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1).
[2]邵青.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认识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18(01).
[3]张汉林.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J].教育学报,2016(02).
[4]高希中.近50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7,(05).
[5]龚奇柱.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6]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周力陈.论历史人物及其评价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杨历春.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1.
[9]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张志祥.信仰缺失:无法挥去的迷茫——论当代青年的信仰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院报,2001.